本篇文章1492字,读完约4分钟

仓颉知礼,食足安天下。“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其中粮食产量连续五年增长,连续四年超过1万亿斤,实现新突破成为亮点。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亿斤,创历史新高。这为满足市场需求、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该是首要目标。为此,我们认真分析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的新形势,深入研究了发展粮食生产急需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基本思路。

首先,中国人民的饭碗应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保证粮食的有效供给是所有国家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粮食是世界的产业,解决吃饭问题一直是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1%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总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用途的扩大,中国对食品的需求刚性增长,这对食品品种的质量结构和区域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全国每年净人口增加700多万,每年约有500万新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城市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导致每年粮食需求增加约70亿斤至80亿斤。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水果、肉类、鸡蛋和牛奶的需求显著增加。这些农产品(000061)的生产需要占用更多的优质粮田,需要更多的粮食进行转化,直接或间接增加了粮食消耗。与此同时,我国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等资源约束日益紧张,气候不确定性逐年增加,依靠天气吃饭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13亿人口的饭碗还不是“铁饭碗”。在粮食连年增产的基础上前进越来越难。从长远来看,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压力很大。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不要盲目乐观,不要有任何放松的倾向,尽一切可能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市场实现基本自给的原则,中国人的饭碗不能放在别人手里。从世界粮食供应形势来看,依靠国际贸易来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不可靠的。首先,世界粮食供应仍然紧张。根据粮农组织的计算,2010-2011年世界粮食产量约为22.16亿吨,消费量达到22.54亿吨,不足以生产。目前,世界上仍有9亿多人挨饿。第二,国际市场监管空的余地有限。全球每年的粮食贸易量约为5000亿斤,不到中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而大米贸易总量约为500亿斤-600亿斤,仅占中国大米消费量的15%左右。2010年,受自然灾害和俄罗斯等国发布的小麦出口禁令影响,国际粮价飙升。这表明国际粮食市场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第三,中国的大国效应明显。中国买的贵,卖的便宜,已经成为国际粮食贸易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旦国际食品价格上涨,我们的进口成本就会增加。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即使能在国际市场上买到粮食,由于运输距离远,成本高,也不划算。

有同志认为,进口粮食等于进口土地和水,确实有道理。但根据我国国情,只能适时调整有进口的品种,不能靠进口。要努力保持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在95%左右,保持国内供求基本平衡。这是我们关于粮食安全的基本战略。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标题:韩长赋:“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考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0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