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89字,读完约6分钟
我们之所以下这么大的决心去改革,是因为我们长期形成的观念,涉及意识领域的时候非常敏感,涉及文化的时候非常神秘,永远无法解放
年初年末,寒风袭人。在北京宣武门外大街新闻出版总署办公楼,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刘斌杰接受了记者专访。
“五年来,中国新闻出版领域可以说经历了重大改革、重大发展、重大变革和重大飞跃。”刘斌杰说。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刘斌杰回顾了新闻出版业的突出成就,甚至描述了新闻出版业的美好未来。
四年前,刘斌杰执掌新闻出版总署。很快,这位专家官员,一个工人,下了矿,创办了企业,以他改革和探索的勇气在新闻出版界闻名。他清晰的市场意识更令人印象深刻。“没有市场可谈?”刘斌杰最喜欢讲的这句话,把市场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梳理的很清楚。
深化改革已成为近年来新闻出版业的主旋律。其中,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的不同属性,将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成为新闻出版单位进入市场的关键一步,也是加入国际文化竞争的必由之路。
站在“十二五”的起点上回顾过去,刘斌杰深感欣慰的是,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企业化转制取得实质性成果,出版发行领域企业化转制率先完成。目前,中央各部门各单位148家出版社的改制也在2010年底前完成了改革任务。地方和高校出版单位已完成企业改制,发行单位改制除部分地区外基本完成。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央各部门、各单位148家出版社共核销营业机构1.8万余家,其中106家出版社已规范并完成转企改制。
从行业来看,改革的成果更加显著。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值预计达到1.3万亿元,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
改变文化生产方式
财经周刊:从2009年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开始到2010年12月30日,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全部完成转企改制。通俗点说都是从事业单位变成企业了?
刘斌杰:出版单位转企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中央一直把出版单位转企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自2003年以来,已有35个单位被选为试点项目。2006年要重点抓好出版单位转企。特别是中央成立了出版单位转企领导小组,说明这项工作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是最大的亮点,始终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进一步消除,极大地激发了文化创造力。经营图书、音像出版单位基本完成企业化转制,1251家非时政报刊出版单位转制或注册为企业法人,10万多家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完成转制,100多家新闻出版企业集团成功组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45家新闻出版企业成功上市,总市值5700亿元。从2009年到2010年,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的148家出版社全部转制为企业。这次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几万人,涉及20多亿社保资金。这是一项巨大而艰巨的工程,但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财经·全国周刊》:为什么我们需要付出这么大的努力,做出这样的改变?
刘斌杰:这是为了改变我们的文化生产方式。由于过去阶级斗争的传统观念,文化和新闻出版领域只被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它不把生产发展规律当成自己的产业。二是因为以前是计划经济,这些单位完全是国家养的,没有形成内部活力,竞争机制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第三,创新能力不够。由于这种意识形态和计划经济模式,它没有进入市场竞争,所以它没有创新和创造性的思想来指导它的工作,一步一步,一年又一年。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就会脱离目前的市场机制。其他类别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发展,而我们这个行业是脱离市场经济的。
此外,人们现在接收信息和阅读广泛的知识。可以说是分化的、客观化的、个性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出版单位提供适合各种门类、群体、教育水平、职业、文艺欣赏水平的文化,政府规划文化的模式都已经落后了。
更重要的是,国际出版市场是一个由跨国出版公司主导的开放竞争市场。但是,我们的体制和方式无法参与国际竞争,中国文化的影响无法出来。我们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并不占主导地位,所以我们的文化生产力无法解放,人的创造力无法发挥。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体制和机制,建立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模式。
财经周刊:关于文化出版单位转企,你曾经说过,不仅汤要改,药也要改,药罐都要砸。你这么说是想传达什么?
刘斌杰:也就是说,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是彻底的、可验证的、不可逆的,坚定不移地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因为它生产一种产品,所有的产品都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才能生产得好,生产得多。如果我们违反它的规律,过分强调它的特殊性,否定它的一般规律,它就无法持续或可持续。我们之所以下如此大的决心去改革它,是因为我们长期形成的观念在涉及意识领域时非常敏感,在涉及文化时非常神秘,而文化是永远无法解放的。
改革五年,400多万人砸了铁饭碗,走向市场,在竞争中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举几个例子,你会更好的理解问题。“十一五”期间,图书品种增加到135.8万册左右。是什么概念?1949年以前,从先秦到民国,中国生产图书110万种。在过去的五年里,每人平均拥有26种书籍。这个产能不改革是不行的。以前一个出版社出不了几百本,现在四五百本,几千本都可以出。随着书籍种类的增加,书籍的发行量也在增加。“十一五”期间,中国日发行量总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大陆占世界日发行量前100名的25席;中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居世界第一,在5年发行2000万册以上的10种图书中,中国占3种;我国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印刷业年产值居世界第三。这些重要的门类都是世界顶尖的,应该说是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标题:对话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以新模式参与国际竞争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1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