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02字,读完约3分钟

半个月前,在央视的镜头里,刚刚满30岁的严怡君红光满面,谈笑风生。没有人能想到她已经患了25年的白血病。

早在1986年,在上海儿童医院的一个病房里,5岁的严怡君患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生与死之间挣扎。化疗后,小怡君的病情依然很危急,高烧,出血,奄奄一息。病危通知一次又一次的交给家人,亲人几乎放弃了希望。

无独有偶,肖怡君住院后参加了王主持的科研项目,王密切观察病情发展。看到孩子的生命逐渐枯萎,王大胆提出了一个治疗方案——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其实这种方法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一个独创的、全新的概念,在临床上从未使用过。在提议之初,王就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我有勇气,我尊重科学。”这是王面对反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事实证明,有勇气、尊重科学的王创造了奇迹。一个月后,小怡君的病彻底缓解了。20年过去了,她依然健康活泼,生活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

在第一批接受该方案治疗的24名患者中,完全缓解率达到90%以上。从上海到全国,再到全世界,一个个创造奇迹,一个个拯救生命。

王院士自此被世界医学界誉为“诱导癌症分化的第一人”,也成为除诺贝尔奖外获得所有医学奖项的“大满贯”科学家。

今天上午,众目睽睽之下,王在接受总书记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红色证书时,依然保持着冷静和谦逊。

面对能治愈各行各业白血病的神话,这位87岁的老人总是强调“我们目前只治愈了一种白血病,许多白血病仍然无法治愈。”

王院士传记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5年前对王院士的第一次采访。和王谈到了肖怡君的康复故事。“你治好了她的病。”王院士认真纠正:“不能说已经治愈。只能说她的病情有所缓解。”

在十多年的交流中,王院士严谨、低调的科学精神一次又一次地让折服。“王博士脚踏实地,成绩斐然,只讲了三点;不像现在有的人,只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却要夸到百分之百。”

奖励和成就光环的背后是老人对科学的虔诚信仰。他一直告诫弟子,科学不要夸大,科学研究需要等待,需要耐心,需要实事求是。直到今天,王依然坚持每天早上九点去实验室,每周四去病房;还是坚持在网上学习研究疑难杂症。

一个放人的故事已经作为一个好故事流传下来了。

1995年10月24日,71岁的王将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长的职位让给了4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还没到的王,也不是没有思想斗争,但早在一年前,王就隐隐约约觉得,如果还是按原来的方式管理研究所,跟不上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与此同时,从海外归来的前弟子诸宸对自己的成长感到高兴。为了血液研究所的长远发展,他下定决心让这个精力充沛、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接手。

而接班人从现在开始,一步步向共和国卫生部长靠拢。

标题:王振义:科学不能夸大 研究需要等待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