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7字,读完约3分钟

近日,著名“打假斗士”方在个人博客中写道:“朱学勤没有抄袭,小学生都知道。”

在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裁定朱学勤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后不久,“打假斗士”方在其微博上再次引用了上海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博士朱学勤的抄袭例子。他说:“朱学勤的节选和翻译大多有低级错误,甚至离谱的错误,看不出他有阅读英文原文的能力。如果说朱学勤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家的陨落》是原创,那就是抄袭;如果是翻译,那就是拙劣的翻译。这样一部已经成为学术道德和学术水平问题的书,却成了一部‘杰作’,被当作教材和参考书……”

近年来,学术丑闻频频发生,许多抄袭造假事件被曝光。对此,方感叹:“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缺失造成了学术环境的混乱局面。更重要的是,即使是被曝光的造假者和抄袭者,也很难受到严惩。我们一年造假几百起,只处理了几起。”

在学术打假和学术纠纷风起云涌的背后,暴露出现行学术规范和调查制度的缺失。惩戒学术不端行为,营造清正廉洁的学术环境,成为人们最终所期待的。

腐败现象有四种。

在过去的2010年里,学术不端行为变得越来越频繁,但方,这个原本“小有名气”的人,却成了“当红明星”。作为多年从事学术打假的方,对学术界的腐败现象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这些暴露出来的学术问题现在呈现给公众,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不过,方也表示,虽然学术腐败的案例很多,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学术腐败只有几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造假,包括抄袭、一稿多投、成果造假。抄袭很明显;一稿多投是改头换面,在很多地方出版,让一个结果变成多个;很容易理解结果是假的。有些看起来像学术成就的东西是假的,根本无法实现。第二个表现就是浮躁,有一点成绩就拼命吹嘘夸张。第三种表现是学术资源过度集中。比如规定某一学科的首席科学家必须是有一定‘头衔’的专家学者,这样就可以控制资源,可以将部分学术资源分配给与他们关系密切的人,比如学生和下属,而其他人则无法染指。第四种表现形式是行政干预。最初,行政部门是为学者服务的,但现在,有时反过来,学术权力掌握在行政人员手中,而不是学者手中。”

学术腐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猖狂。方告诉记者:“无论是事件还是朱学勤事件,其实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多年来,我们每年都要打击数百起假货,其中学术腐败占了很大一部分。”

惩罚不能拥抱圈子,互相保护

在任何国家,学术腐败都是不可避免的。方说,其实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学术腐败的案例,但问题是,我们一年内曝光的数百起事件中,真正能受到严惩的,只有少数,而且大部分已经不了了之。比如王辉事件,王辉一直保持沉默,难道没有人去调查和处理吗?而且如果朱学勤不是自请,会不会不调查?

此外,对学术界名人的不当行为的惩罚似乎更加困难。对此,方表示:“真正因为学术腐败而被查处的,大多是学生或者知名度较低的研究人员,而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学者很少受到处罚。这样会给人一种感觉,一个人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声望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使有抄袭、造假等不当行为,也很难受到严惩。当今学术界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很多专家学者会抱团抱团,形成利益共同体,占有一定的学术资源,相互维护和保护,甚至有些学术腐败案件就是由于不同圈子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暴露。”

学术圈的形成,让更多的造假者坐以待毙,放松心情。方说:“这些圈子里的人缺乏是非观念,只有圈子感。出现问题,不看对错,只看圈子。”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标题:方舟子:学术打假如何更给力?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3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