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8字,读完约4分钟

金融危机后果严重,对世界金融体系的阴影并未消失,为中国金融体系敲响了警钟。即使中国的制度像美国一样完善,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国不仅需要直接面对金融运行的现实,还需要面对与美国相比不完善的金融体系。对于金融危机,西方的反思最终集中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构建上。

在过去的2010年,作为金融体系的监管者,银监会做了哪些努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

陈道富表示,未来十年,我国应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其中应包括:一是市场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系统性风险。包括市场、微观主体、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不完善带来的风险。第二,制度的内在风险。

他认为,目前,西方国家正在广泛讨论不同机构和市场之间的风险传递、顺周期性、“大到不能倒”等问题。虽然其中的一些问题,由于我国金融发展阶段、金融结构特征和现有的金融管理特点,决定了暂时不会存在系统性风险。然而,其中相当一部分问题将成为中国未来不得不面对的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属于金融体系的内部不稳定。

此外,他指出,制度变迁过程中的风险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在引入外部竞争和冲击的压力下,市场竞争加剧,出现过度竞争,金融机构更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领域,进而金融机构收益率下降,后期抗风险能力下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有时可能会有资本市场的扩张,产生类似货币市场的效果。此时,如果一国经济处于内部增长动力不足的时期,或者存在明显的结构性扭曲,如果货币等宏观政策稍有不当,就可能出现资产泡沫或通货膨胀,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

陈道富强调,在真正的转轨经济中,上述三个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

在中国金融与世界金融的进一步融合中,为了培养中国金融体系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特别需要充分关注世界主要储备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扩张程度。也就是说,只关注国内风险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重视外部金融风险对我国转轨体制的影响。坚持国内货币政策的审慎和独立,远比注重国际金融监管的一般技巧和琐碎的监管操作程序重要得多。

2010年,银监会客观上做了两件主要的事情。一是配合流动性过渡性宽松,通过严格的金融监管实现货币紧缩。第二是“领导”国际监督,陈道富总结说。

他认为,2010年严格的金融监管所取得的货币紧缩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一般的货币复苏。无论银监会的“三规一法”,贷款资金流的管理,存贷比管理、资本充足率和拨备率的要求,甚至表外业务的内部化等。,都引起了市场波动,这实际上产生了紧缩效应。

出于对2009年日常信贷供应中可能隐藏的风险,特别是本地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贷款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担忧,我们不断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资本充足率,并要求超额准备金率和流动性比率等指标。陈道富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是,他也指出了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区分机构性要求和临时性要求。中国需要严格管理银行风险,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等一系列指标。但是,这需要从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事实来确定。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确实存在很大风险,需要额外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但是,监管要求不能在机构层面持续提高,以防止某些不良资产的反弹。

第二,要防范资本管理的不足。一方面,银行信贷扩张冲动强烈,不断消耗资本;另一方面,它通过股票市场甚至金融系统本身不断满足银行的再融资需求。有必要从银行资产质量方面加强管理。银监会通过薪酬管理不断优化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更全面地管理金融体系的风险。

标题:陈道富:回收银行流动性 同时要警惕资本管理不足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