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08字,读完约7分钟
1999年,我写了一份“请历史地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和“两弹一星”的回忆”,证明原子弹是两机部的主要责任,导弹是五院的主要责任,科学院与他们合作工作。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主要由中国科学院负责,从向中国提出人造卫星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的提出、卫星本体的设计、研究开发、从试验到首次成功,以及空间环境的探索和地面远程控制系统的建立等,中国科学院 随着1968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最初卫星的最终设计、研制和发射由国防科学委员会和七机部等部门共同实施。 中国科学院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面做了创立性、开创性的工作。 仅限于那个文案的篇幅,故事并不多。 很多同志希望我在适当的时候补充说话。 不久以前的事也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为纪念我国航天事业创立50周年给我写了一份回忆复印件。 终于还有一个机会。 我写了这个复印件。
我国第一个卫星模型诞生于中国科学院
1957年10月4日,苏联向天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 我们党中央对此很重视,负责科学技术的聂臻副总理(以下简称聂总)向我解释。 科学院必须密切观察有关情况。 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副院长、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事业。 院党组的研究表明,这是关系国防和人民和平与和平的头等大事,为此,坚定地开展了两项事业。
一是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卫星计划。 应前苏联科学院的请求,从1957年10月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球物理国家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苏联卫星观测,成立了人造卫星光学观测组和电波观测组。 首先在北京、南京、上海、昆明等地设立了观测站,1958年迅速发展到12个地方。 根据吴有训副院长的要求,准备了电子所陈芳允等几位科技人员的自由课题,制作了无线信号接收装置,不仅可以接收卫星向地面发送的无线信号和频率的变化,而且计算了其轨道,推测其中可能有什么拷贝 我多次召集有关科学家座谈。 科学家们认为卫星是综合性很高的事业,从“任务带学科”考虑,可以带动很多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 卫星可以是民间的也可以是军事的。 利用科学院现有的基础加速研究,加上国防部五院等兄弟部门的力量,几年我国也将发射卫星。 他们还建议科学院把卫星视为要点任务。 因此,科学院党组把卫星研究开发作为中国科学院1958年的第一项重大任务,为了保密称之为581任务。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制造人造卫星”。 聂总命令我和国防部五院(以下简称五院)的王东等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卫星计划。 6月,科学院召开了大跃进动员大会,科学家们积极主张开发人造卫星。 7月,中国科学院在聂总报告中表示,中国的卫星计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步发射探测空火箭,第二步发射小型卫星,第三步发射大卫星。 任务分工是火箭以五院为主,探测空头、卫星和观测事业以科学院为主,互相合作。 苦战了三年,要求实现我国第一个卫星天。
二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卫星模型。 为了实现计划任务,中国科学院设立了581组,专门研究卫星问题。 581组组长为钱学森,副组长为赵九章,卫一清,成员有杨刚毅、武汝扬、顾德欢、华寿俊等。 另设技术小组,由钱学森和赵九章主持。 经常参加581组会议的有陆元九、杨嘉墀、陈芳允、吕保维、马大瀑布、孙湘、孙健、王正、吴几康、施履行吉等。 那时这项工作被抓得很紧,七八九三个月,581班每周开两到三次会议,我出席了佩、杜润生、王钟、王士光、罗佩霖、钱文极、蔡翘等多次他们的会议。
另外,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三个设计院:第一设计院负责卫星总体设计和火箭的研制,为了便于与上海市合作,11月迁到上海,改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 第二设计院负责控制系统的开发,分为三个研究室,业务方向分别是姿势控制系统的模拟、遥测和运动物体控制第三设计院负责空仪器的研究开发和空之间的环境研究,赵九章、钱骏
51组日以继夜,拼命努力,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与医院内外31个机构合作,完成火箭结构的初步设计,完成了搭载多种高空环境探测设备和动物室的两个探测空火箭的头部模型,。 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跃进成果展览会秘密馆展示了卫星和火箭的设计图和模型,包括搭载科学探测器和小狗的两个探测空火箭的头部模型。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等人来访,展示了影响力。
大力凝聚和培养人才,积极获得外国援助
卫星技术是先进技术之一掌握它就能使我国科学技术实现新的飞跃。 但是,制造卫星也不容易。 我认为院党集团应该做的一件事是大力凝聚和培养人才,二是积极获得对外援助。 党组同意这个意见,形成共识。
人才问题是一方面增加科学技术人员,另一方面配备实验室和工厂的技术工人。 技术人员的来源,我们请解放军总政治部委托科学院部署8000名年轻复员技术兵的铁道部部长吕正操支持我们的老工人,1959年被分配到有关部门和工厂。 之后,在经济困难时期,根据中央政策,大部分复员兵简化后返回了家乡。 担负国防必保生产任务,经过特务,终于训练了几个行业,保存了掌握试制、生产技术的复员技术兵。 科技人员设计的仪器、设备都需要工人师傅制作,他们不分昼夜,无视报酬,克服困难,按时完成任务。 我称赞他们是金手艺,他们很高兴。
科学技术人员当时光靠国家分配大学生是不够的。 1958年初,院党组就研究采取“全院办学、所系结合”的方针,设立了以新兴学科为中心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五月报告,六月批准,八月招募。 校舍还没到,火就要到了。 我请谷羽先生支持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先生。 杨尚昆把中央管辖的北京玉泉路的军产批给了科技大学作为学校的地址。 我和郭沫若院长去看那个地方,一个少将已经在门口等着了。 他不等我们开口,就说“我已经知道来意了,我们马上行动,马上空”。 学生宿舍不足,李富春副总理授权给数万平方米的教学楼和宿舍,中国科技大学可以按时入学。 我看到幼稚拙劣的脸,背着被子,扛着行李从北京站走到玉泉路报告的情景,非常高兴。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一系列关于空之间技术的课程,金学森讲了《星际航行概论》,赵九章讲了《高空大气物理学》,陆元九讲了《陀螺仪和惯性导航原理》等,然后这些学生讲了中国的宇宙科学
积极获得对外援助,第一是前苏联的援助。 1958年10月中旬,中国科学院组织大气物理代表团去苏联视察。 团长是赵九章,成员有卫一清、钱骏、潘厚任等。 我记得有个星期天我去了地球物理。 为了抢时间,对赵所长说。 “我说去就去。 今天是星期天。 我后天去。 ”。 苏联期间,他们参观了科研机构,观看了稍高的空探测器和科学技术展览馆展示的卫星模型,考察了天文、电离层、地面观测所等。 1959年初代表团回国,总结认为发射人造卫星的我国还没有条件,必须根据我们的现实情况从火箭探测空开始。 他们的这个建议符合当时中央关于卫星事业的指示精神。
标题:【快讯】亲历者讲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怎样上天的?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5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