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7字,读完约5分钟
再见,金钟
CICC离职潮最根本的原因是公司规模增长后凸显的内部管理问题,尤其是近两年大量高端人才引进后的内部整合问题
2010年的最后一天,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ICC”)投资银行部主管丁伟在给公司同事的群发邮件中表示,他已经向CICC递交了辞呈。近日,中金相关人士向《财经周刊》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并表示,前投行部副行长蒋郭蓉和黄赵辉已被提拔为投行部联席主管,以弥补丁伟离职后空的空缺。
丁伟只是CICC最新的“逃跑”员工之一。2010年,是CICC成立15周年,但就在这一年,CICC不仅送走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摩根士丹利在成立之初被视为资深人士,还送走了几名服务多年的核心骨干。“分手”这个词成了今年特别的“纪念”。
此前,有传言称,CICC影子股票的现金套现可能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这甚至与大多数离职员工无关。据调查,《财经·全国周刊》记者了解到,2010年下半年这波辞职潮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做大后凸显的内部管理问题,尤其是近两年CICC大量引进高端人才导致的内部整合困境。
CICC怎么了?
“去招商局求助是个小伏笔。换俱乐部只是时间问题。因为投行之间有一个互相跳槽的静默期,现在是不可能做到的……”知情人士透露了丁伟离开CICC后的行踪,这似乎暗示了丁伟接下来可能的选择。众所周知,在投资银行领域,在同行公司换工作需要三个月的沉默。
丁伟是目前已知的CICC雇员中级别最高的。1987年至1999年,在美国华盛顿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12年,先后担任首席经济学家、项目和部门负责人、首席代表等职务。1999年至2002年,任德意志银行中国区总经理。他于2002年加入CICC,担任投资银行委员会执行主席、投资银行部主管和董事总经理。整个投行部都是一个人领导。
考虑到投资银行和投资银行部在CICC的重要地位,丁伟的离开让外界担心对CICC投资银行业务的影响会增加。
丁伟的离开将CICC持续半年的周转周期推向了高潮。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CICC的标志性人物开始陆续离开。7月,哈·纪明结束了他作为CICC首席经济学家的六年半的任期,加入高盛集团担任投资银行部的常务董事。临走时,他还推荐了现任CICC首席经济学家、巴克莱银行的彭文生。
哈纪明的离开让人们想起了2009年洪亮从高盛搬到CICC。当时,香港《南华早报》援引高盛消息人士的话说,洪亮与该公司管理层有分歧,她希望转向资本市场。梁的愿望终于在实现了。这次以宏观经济研究闻名的哈纪明转行高盛只是为了开拓新的领域,他未来的方向是投资银行。
8月,在CICC工作了12年半的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贝多光辞职,回到了他的老东家摩根大通,传言他将负责摩根大通和第一创业证券的合资企业。贝多光师从中国著名金融学者黄达。人民大学毕业后,他在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工作,然后进入摩根大通,开始了他的投资银行生涯。1998年,他转到CICC。
9月,任职9年的投资银行部执行董事庐隐辞职,调任花旗担任亚太金融机构集团董事,负责与中国公司相关的证券承销业务。同月,首席策略师高婷调任瑞银证券(UBS Securities)担任财富管理研究主管和首席投资策略师。
辞职潮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配对走”:宏观课题组的哈和邢;战略研究组的高婷和王汉峰。兴转投美国对冲基金sac——sac是美国亿万富翁斯蒂芬·科恩(Stephen Cohen)名下的顶级对冲基金,全称sac capital advisors;王汉峰转行高盛。
“一个团队,做得很默契,我们彼此很了解,做起来很轻松。现在一个人走了,另一个人会更难过。新的合伙人过来,思路可能就不一样了。”一位前员工说。
知情人士告诉《财经周刊》记者,除去助理级员工,CICC已经留下了十几二十名员工,仅研究部就留下了十几个人,投行部也不在少数。此外,一名离职员工告诉记者,随着离职潮,CICC大部分部门负责人都有内部调动。
被称为“黄埔军校”的CICC成为外国投资银行和合资券商的主要目标是正常的。但这一次,不仅数量高于往年,而且集中在一定时期。
一位即将离职的员工表示,CICC辞职后会主动与每位员工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需求,但最终没能留住那些下定决心的人。
“每一个离职的案例都不一样。有的可能是人际关系,有的可能是别处给的高薪职位,有的可能觉得不开心就离职。”上面提到的人说。
然而,我们的记者从不同渠道获得的反馈一致认为,主要原因是CICC在过去一两年大规模的人才扩张,以及由此凸显的管理问题。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中金投行负责人丁玮辞职 离职潮凸显管理问题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5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