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0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呼伦贝尔10月22日电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已提前进入降雪季节。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历史,不断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来此探索古老的地方和游览。
骑得好、射得好的鄂伦春族是没有向南迁移的鲜卑人之一。近年来,当地少数民族放下猎枪,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走向了“新时代的变革之路”。在这个行业的带动下,他们的民族歌舞和民俗在国内外都很出名。
鄂伦春族是中国三大民族之一(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自古以来,他就在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狩猎。他以勇敢和擅长射击而闻名,人口超过7000。鄂伦春族自治旗有2050人,是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旗,也是鲜卑民族的发祥地和狩猎之乡。
鄂伦春族博物馆的评论员李林说:“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于阿尔泰-通古斯语族的北支。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这个民族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森林狩猎文化,并且仍然延续和发展着中国古代的狩猎文化。”
解放前,鄂伦春族一直处于落后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公社阶段。1996年,鄂伦春族自治旗被禁止狩猎,鄂伦春族开始跨越时代做出历史性的飞跃。
“猎枪是一种感觉,我们的祖先不能放弃几代人。现在我们放下猎枪,开始新的生活时代。尽管有许多令人失望的地方,我们仍然以各种方式继承了狩猎文化。”2009年,放下猎枪的莫子根和少数民族搬进了新房子,发展了民俗旅游。
鄂伦春族的“新时代变迁”围绕着鄂伦春族自治旗的“嘎仙洞”展开。嘎仙洞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洞穴,距地面25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洞穴又黑又深,有平坦的石墙。1980年7月,一位考古学家在山洞里发现了北魏泰帝拓跋陶在公元443年(太平贞军四年)时,派中书侍郎李昌祭祖的祝辞。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嘎仙洞是舒威拓跋鲜卑祠堂的石室,也是鲜卑民族的发祥地。
根据鄂伦春自治旗旅游发展委员会提供的信息,在2010年之前,嘎仙洞是一个“景点”,有“一个石洞,一条小河,一个传说,一瓶矿泉水喝了一半”。近年来,嘎仙洞不仅是许多考古学家喜爱的地方,也吸引了中外游客前来“探险”。
2010年,呼伦贝尔启动了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公园,规划总面积超过160平方公里。公园包括拓跋鲜卑祭坛、拓跋鲜卑历史博物馆、鄂伦春族五里岭(鄂伦春族,意为“后裔”)等项目。
走进文化公园,鄂伦春族的迎宾酒、民间舞蹈以及鹿皮制品和桦树皮制品等民族手工艺品的完整保存令人惊叹。
数据显示,2017年1-8月,鄂伦春自治旗共接待中外游客601,170人,同比增长19.41%;旅游收入48311.79万元,同比增长18.41%。
"走在这里似乎涉及到鲜卑迁徙、鄂伦春族渔猎、萨满祈祷等整个场景."杭州游客刘欣感叹道:“这里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条小溪、每一块石头都有历史的回声,所有的祖先都有强烈的感情和穿越的壮美空”
“虽然我们搬进了新家,我们仍然保留着以前的谢仁柱。我们经常回来煮肉,喝茶,和人们聊天,带领游客感受大自然,讲述鄂伦春族的勇敢故事。”一个韩日人,一个90年代的鄂伦春族女孩,告诉记者。
呼伦贝尔市政府官员表示,鄂伦春族自治旗通过发展旅游业进一步丰富了鄂伦春族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也让游客在游览风景时感受到时间的痕迹和历史的光彩。(路)
编辑:张洋
标题:内蒙古鄂伦春族:拓跋鲜卑出生地的新时代变迁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