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0字,读完约5分钟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历史肌理:在香炉湾金融区的一排高层建筑中,可以感受到发展的脚步,在宁静的海边渔村里,可以聆听到自明代以来蓬勃发展的悲喜故事;你可以在宏伟的剧院里静静地欣赏优雅的交响音乐,或者沉浸在社区广场上流传了数百年的民间花展中...正如一位当地作家所说:“新区的文化不仅是当前生活方式的表达,也是过去语境的延续。”
保护文化发展的稀缺
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备受世界关注。事实上,在这片22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据初步统计,这里有2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一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0处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存在滨海新区的背景下。保护他们就是保护你的文化品味!”区委宣传部的同志们这样说。
滨海新区人民最引以为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汉沽飞钹”和“大沽龙灯”。“汉沽飞钹”形成于清朝光绪初年。它是汉沽地区集民间音乐、舞蹈和武术于一体的广场艺术。它起源于沿海渔村,并已蔓延到整个汉沽城乡地区。人们中有10多个稳定的表演团队。“大沽龙灯”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是大沽地区渔民中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文化活动:每逢春节、元宵节、出海祭祀和一年一度的潮音寺庙会,渔民们聚在一起舞龙灯,从而赢得了“海河底龙”的美誉。目前,“汉沽飞钹”和“大沽龙灯”已经成为滨海新区民俗文化的名片。
滨海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汉沽地区在秦朝被称为小燕河,居民主要从事制盐。由于生活环境恶劣,他们的烹饪方法也很原始:把木柴放在一个大火炉架上,用海水或盐水来烹饪蛤蜊、梭鱼、章鱼、乌贼和虾等八种海鲜。久而久之,“汉沽八大小吃”就形成了。“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海鲜的鱼鳞、鳃和肠衣在烹饪过程中不被去除,可以从头到尾、从肠到骨地食用。它有肉的特点,脆的骨头和可口的咸味。如今,来汉沽的人会点一个“八大蛋糕”来品尝它的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滨海新区文化发展的稀缺资源,必须千方百计加以保护。”滨海新区文化广播局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该区已经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非遗传遗产保护是新区政府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只有形成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际成果”。
任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传承。用崔宝斌的话来说,就是“让孩子们喜欢他们祖先留下的这些珍宝”。
崔宝斌,53岁,是汉沽飞钹的第四代传人。自2012年7月以来,他与一些中小学合作,在业余时间自愿教书。“现在活在世上的老艺术家并不多。如果年轻人跟不上,这种技能就会丧失。”如今,崔宝斌带着“学徒”努力工作,只要“学徒”愿意学习,他就不会停止。“我只是想让这些年轻人感受到这项技能的魅力,并有点喜欢它。”目前,已有200多名中小学生跟随他学习汉沽飞。
滨海新区的无形保护也有其“骨感”的另一面:一些项目处于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两难境地。“斗龙”形成于晚清,曾是金谷一个流行的传统民间表演节目:起初,成龙的造型是用泥土塑造在门板上,人们抬着锅碗瓢盆举行仪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文化活动。老传人吴贵虎说,“斗龙”必须有两条龙,一条红火龙和一条绿火龙。用麻包着的蜡油做成的蜡烛被放在龙的体内。当“逗弄龙”时,16个人带着两条龙去追逐和玩耍。此后,剩下的蜡根被称为“龙蛋”,象征和平和好运,这是观众竞争的对象。
“戏弄龙”的特点是鼓与舞龙相匹配,但现在只有鼓在演奏,舞龙者年纪大了,不会跳舞。”吴贵虎遗憾地表示,他的“斗龙”团队目前不到10人,而且都是55岁以上的老人。在过去的10年里,他和他的同伴们每天晚上都在河边广场表演,向观众传授基本技巧。“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接受更多的学生。只要有人愿意学习,我就免费教书,我不能让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技能在我手中崩溃。”
“打鼓龙灯、形意拳、高跷等。也有缺乏接班人的问题。滨海新区的非遗传遗传性在仁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天津口述史研究会会员、滨海新区民间文化专家李瑞琳表示:“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真正懂文化、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投资无形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实践。”
汉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滨海新区最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近年来,该中心聘请专业人士拜访社区和渔村的老艺术家,制作音像材料和书面材料,并研究各种非遗产项目的流派分布和表演套路。该中心负责人田宝荣告诉记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目前,他们设立了传承人奖励基金、基层团队活动基金和文化研究成果奖基金,动员全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陈建强)
编辑:张璐
标题:天津滨海新区:非遗产保护喜忧参半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