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724字,读完约12分钟
一、全面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稳定运行,国民经济继续向预期的宏观调控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投资、消费、出口稳步增长,内需的支撑作用增强;工业稳步增长,农业生产形势好转;财政收支快速增长,货币信贷稳步回调,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些情况表明,今年中央政府对经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是正确有效的。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目前,国内外环境仍然极其复杂,仍然存在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从国际上看,主要经济体经济已恢复增长,但失业率仍处于高位,部分国家财政赤字较高,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尚未消除;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国际市场粮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通胀压力正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现在有两个变数。一是西亚北非政治动荡推动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对世界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产生双重影响;第二,日本的地震、海啸、核辐射灾害在短期内会严重影响日本经济,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在国内,虽然各方面都有许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和高度的发展热情,但也存在许多挑战。除了体制、结构等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外,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矛盾没有明显缓解,主要是物价上涨过快、通胀预期上升、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大多数城市房价上涨,宏观调控压力仍然较大。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冷静观察,冷静应对,提前规划,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为“十二五”开好头。
第二,认真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央政府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做出的重要决策,是宏观调控必须坚持的方向。关键是把握调控的力度和节奏。今年以来,我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广义货币增速正在接近控制目标,但效果有待巩固和加强,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总体环境没有改变。第一,银行间市场利率仍然较低,银行体系流动性与正常水平和合理需求相比仍然充裕。二是结售汇顺差处于高位,导致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入。此外,央行二季度到期票据和回购规模较大,仍存在对冲流动性压力。第三,进口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依然强劲。因此,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第一,处理好控制资金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利用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同时,要优化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合理调整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比例,防止短期贷款长期使用和挤占流动资金,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张。要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充分发挥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好地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第二,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目前增速和就业都在合理水平。稳定价格和管理通胀预期是关键和首要的。当然,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完善前瞻性政策,避免下一阶段政策叠加对实体经济的过度负面影响。
第三,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第一项也是最紧迫的任务。自去年以来,中国的通胀预期压力一直在增加,尤其是第四季度之后,价格快速上涨,成为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中央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通货膨胀。早在2009年第四季度,我们就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宏观调控的核心。去年,我们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将居民消费价格年涨幅控制在3.3%。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我们保持了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这并不容易。从一季度的情况来看,涨价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这一轮涨价的原因很复杂,很多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都在加剧,一定不能掉以轻心。第一,输入性通胀压力仍在加大。受全球流动性充裕、美元疲软、西亚北非动荡、日本地震灾害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目前,国际商品期货价格指数已经超过了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原油期货价格攀升至两年半以来的最高点。特别是在全球流动性宽松、投机活跃的背景下,大宗商品的金融化特征增强,价格并不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中国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正在“上涨”,这增加了下游传输的压力。第二,食品、住房等结构性价格压力依然很大。第三,要素成本增加。今年以来,劳动工资的不断提高和利率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对整体价格水平的影响不容低估。
目前,中国的整体价格水平仍处于可控范围内。今年以来的物价上涨,涨幅比新的物价上涨因素影响更大,新的物价上涨因素主要是食品和住房价格,总体上还是结构性上涨。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长,库存充足。目前,小麦幼苗生长良好,夏粮有望收获。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进口增速较快。稳定物价的有利条件很多。要增强做好价格工作的信心。
国务院从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证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制定了稳定物价总水平的综合规划。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趋势的影响,及时发现导致价格波动的异常因素,采取各种措施将价格上涨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坚决防止价格过度上涨。目前最重要的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放松地搞好农业和粮食生产。要努力搞好春播农业生产,加强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加强春播科技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种植足够的春播作物,重点发展早稻等粮食生产,搞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治,加强春播农业生产的各项保障,搞好生产, 运输和供应农业生产资料,保证春耕材料的充足供应,争取夏季粮油丰收。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尽快落实中央支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实行“米袋”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000061)流通体系建设,确保市场供应。第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为物价上涨提供货币条件。第三,全面加强价格监管。要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要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流通成本,促进产、供、销的良性循环,避免抑制产、供。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努力稳定市场预期。
第四,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有效性
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密切关注房地产价格的走势。这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中央加强房地产调控目标明确,决心坚定。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深化,市场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不合理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市场出现了一些降温迹象。这说明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是正确的。还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场还处于胶着阶段,普通商品住宅价格与调控目标和群众预期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情况并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地方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措施力度不够,整体调控效果有待巩固和加强。
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除了抑制不合理需求外,还应努力增加市场供给。一方面要搞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全国将开始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中央为此提供了1030亿元,但光靠中央是不够的。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多渠道筹集资金,有效增加投入,优先保证土地供应。要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运营和退出的管理制度,避免寻租和暗箱操作,促进这一制度的长期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应,加快普通商品房的土地交付,督促开发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确保住房建设的进度,按期推出所有房屋并以明确的价格投放市场,并严厉查处违规者。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目标是保持市场总供求基本平衡,结构和价格基本合理,始终严格控制对投机性投资性住房的需求。要合理衔接长短期目标,统筹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避免互不相让。
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是落实。目前市场拭目以待。如果政策不能真正落实,流于形式,就很难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引导开发商合理定价,树立老百姓信心。我们的监管将达不到要求,最终,政府将违背对人民的承诺。各级政府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制定的政策,强化责任,确保控制措施落实有效。要公开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执行情况,以及项目的建设和竣工计划,让群众监督。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必须保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
V.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进入正常发展轨道。一季度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口增长快于出口,逆差10.2亿美元。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飙升,导致进口价值大幅增加。当然,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顺差减少不是我们想要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外部市场普遍趋于改善,企业订单增加。然而,进出口形势仍然复杂,影响出口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尤其是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工资继续大幅上涨,将不同程度地挤压外贸企业的利润,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
在进出口平衡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保持外贸稳定增长,优化进出口结构。一方面,要保持外贸政策的基本稳定,继续利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有效政策,充分发挥“引进来”和“走出去”在扩大出口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注意改善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条件,为外贸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坚持科技兴贸、质量取胜、市场多元化,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发展R&D设计、自主品牌和海外营销渠道,争取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全面提高外贸质量和效益。“走出去”是一项长期战略,要在注重防范风险、提高效率的同时积极推进。
6.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今年是第一年。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认真做好一些打基础、长远受益的大事。第一,必须狠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明确,要分解目标任务。中国能源资源短缺是一个需要长期面对的挑战。节能减排现状屡有苗头,不容忽视,放手一搏。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尽快解决。第二,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并购,提高产业集中度,全面提升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抓紧制定标准,细化具体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完善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第三,要抓紧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随着一些刺激消费政策的到期,今年第一季度名义和实际消费增长放缓,但仍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关键是要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民生改善,改善消费环境,从根本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第四,必须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重点扩大0/123650/123840/124240的内需增长,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促进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继续发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市场加快自身发展,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增强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这是温家宝总理4月13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摘录)
(新华社北京四月十三日电)
标题:温家宝:关于当前经济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8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