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5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部主任章小蕙昨日在央行网站上撰文指出,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完善,利率和汇率改革将继续推进,中国的货币政策将更有资格逐步增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工具的作用,从强调数量监管转向更多地使用价格监管。
文章认为,目前,中国货币政策仍面临国际收支失衡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央行仍需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流动性作为总闸门。国际收支顺差导致流动性过剩,不仅是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外包、加速供应链重组和国内资源禀赋竞争优势的反映,也与外向型发展战略和围绕这一战略的长期金融体系、收入分配体系、贸易体系、价格体系、汇率体系等因素有关。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出低消费率和高储蓄率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存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持续。但随着市场本身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应该是大势所趋。
章小蕙在文章中分析说,在一般教科书中,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被视为货币调控的“利器”,不容易使用。然而,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基础货币供应过剩的特殊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发展成为与公开市场操作相匹配的常规流动性管理工具。之所以要同时使用这两种套期保值工具,是因为随着套期保值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商业银行购买意愿、流动性冻结深度等因素的制约;而存款准备金工具具有主动性强、流动性收缩及时快速、流动性冻结长期“深”的特点,更适合处理中长期、严重的流动性过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锁定部分基础货币,降低货币乘数,从而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对货币信贷总量的调节作用更大。
但文章也指出,央行票据作为操作工具的引入,为货币监管赢得了一定的主动权。同时,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也对中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央行票据具有无风险、短期、高流动性的特点,弥补了我国债券市场短期工具的不足,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好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和投资交易工具。定期发行央行票据也有助于形成连续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从而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
文章认为,目前,我国已实现“存贷款利率上限和下限”的阶段性改革目标,央行实行二元利率调控模式,即一方面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上下限)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各种央行利率引导市场利率。当然,两者也有一些共性,应该反映宏观调控的要求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且可以说,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央行调控利率的能力。
标题:央行官员:货币政策将转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0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