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15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28日上午,最后一批两名COVID-19肺炎患者从北京小汤山医院出院。至此,小汤山医院COVID-19的所有肺炎患者均已“清除”,并将于29日关闭待命。

十七年前,北京小汤山医院在抗击非典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7年后,当肺炎疫情在COVID-19扩散时,医院再次承担起预防和控制疫情的重要任务。现在,在小汤山战争“疫情”结束时,零漏检、零医务人员感染的“两个零”目标又被写出来了。

4月28日,医护人员挥手告别了用COVID-19运载最后一批治愈的肺炎患者的车辆。同日上午,最后一批治愈的COVID-19肺炎患者从北京小汤山医院出院。新华社记者彭紫烊照片

病人“清除”了小汤山战争的“流行病”结束了

28日上午8点30分,18岁的韩女士和50岁的于先生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提着行李箱走出了北京小汤山医院病房楼。在和医务人员告别后,他们登上了停在门口的两辆转移车。

俞先生说:“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非常体贴。这种感激不知道如何表达。只有珍惜未来的生活,好好生活。”

余先生,50岁,于3月28日住院,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普通患者。在住院期间,余先生的病情一度恶化,肺部形象恶化,并伴有肝损伤。经过相关处理,病情逐渐稳定,达到排放标准。俞先生和韩女士的成功出院标志着北京小汤山医院所有COVID-19肺炎患者均已出院。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对医院病房进行消毒,消毒后的病房已经封闭。北京小汤山医院自3月16日至4月28日开业以来,共筛查2175人,日最高筛查量达到394人;有54例确诊病例和27例疑似病例。

北京医院管理中心副主任、北京小汤山医院临时党委书记陆表示,29日,医院将按计划关闭待命,小汤山战争将结束。

4月28日,护送最后一批COVID-19肺炎患者从小汤山医院出院的一名医务人员的防护服背面写着“回家”的字样。同日上午,最后一批治愈的COVID-19肺炎患者从北京小汤山医院出院。新华社记者彭紫烊照片

八面支撑一个地方的力量

1月23日疫情初起,北京紧急启动小汤山医院的重建和建设。经过15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一个多月的日以继夜的设计和施工,3月8日,乙医院两个病房1657张床位、82067平方米的工程和新建病房顺利竣工;2000多套(件)医疗设备,如CT、超声、荧光定量PCR、核酸提取器、心电图机等。,全部进入现场,并在一周内安装完毕。

北京医院管理中心已经从22家市级医院派出了数千名医务人员为他们提供支持,这些医院涵盖了呼吸系统、感染、重症、急诊、儿科和中医等十多个专业。

北京中医医院的副主任护士李倩是第一批进入北京小汤山医院寻求帮助的医务人员之一。“医院里的许多病人都碰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很多时候,当病人住院时,即使我们穿上防护服,他们也不会让我们靠近,我们也不会帮我们拿行李,所以我们害怕感染我们。”李倩说,“现在医院的病人都被清除了,我感到非常高兴。”

“虽然我没能去武汉,但我也很自豪能够支持小汤山。”3月15日来到小汤山医院的北京同仁医院危重病内科护士长何茵表示,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最深刻的感受是团队精神。“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医院。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他们可以在沟通后立即解决。他们都去一个地方。”

技术有助于创造一种新的智慧和防疫模式

来自北京同仁医院的陈东宁参加了抗击非典的战斗。“在抗击非典期间,条件相对困难。当时,他们都戴着两层纱布口罩,隔离衣消毒后再用。”陈激动地说道,“现在的防护材料和治疗设备都比过去好多了。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有助于抗击这一流行病。”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小汤山医院,各种“黑色技术”,如接生机器人、消毒机器人、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和病例录入语音系统,为医院防疫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放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能在10秒内自动计算肺部感染区域的体积和密度等多项图像指标,并进行鉴别诊断北京小汤山医院放射科主任董大伟介绍,该系统是北京小汤山医院第一批人工智能医疗设备,能够在几秒钟内定量评估病灶面积并完成定量分析,从而帮助临床医生更快、更准确地判断病情或评估疗效。

北京小汤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宏宇表示,这些“黑色技术”广泛应用于放射检查、检测检验、药品服务、后勤保障等诸多领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了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为医院防疫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新华社记者夏克)

责任:吉爱玲

标题:十七年后继续写“零感染”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