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5字,读完约4分钟

程一泉对排名很“淡定”:“其实我们不怎么看排名。我对内部团队的要求不是看排名,只看投入。这是我们团队一直倡导的基本理念和习惯。”

采访开始,程一泉做了基调:“不要对对冲基金或者阳光私募有太多的赞美或者过于乐观的预期。这个行业更需要反思和紧迫感。”他的声音有点哑,鼻音很重。整个语气听起来对获奖并不太兴奋,但很沉重。

2009年,程一泉旗下的历城风光一号基金年收益率为74.23%,海洋之星二号——转子一号基金年收益率为69%。在2010年动荡的下行行情中,这种稳定性继续得到展现:风光二号年收益率接近50%,成为中国阳光私募“第二名”。

不过,程一泉对这样的排名很“淡定”:“其实我们不怎么看排名。我对内部团队的要求是看排名,只看投资。这是我们团队一直倡导的基本理念和习惯。”

程一泉将良好的业绩归功于对理性投资文化的稳定坚持:严格的基本面驱动和灵活性——即没有不变的策略,强调基金经理在组合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基金经理负责制,加强团队间的相互学习和沟通。

2007年,它从“公共”变成了“私人”

2007年,精通公募基金的程一泉看到美国对冲基金规模超过13.5万亿美元,蒸蒸日上。但是国内没有像样的统计数据,整个行业还没有起步,他不禁感到兴奋。“我觉得中国的对冲基金会有无限的生命力,所以我决定自己创业。”那一年,他35岁。

当时在公募圈很受欢迎。“今年有没有私募?”程一泉回忆起这个流行语,不禁笑了起来:“很多人认为,从公募转向私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赚钱。但其实用公款赚钱很容易。做私募基金很难,也很孤独。要想做好,就要有长远的职业观。”他希望让对冲基金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并使其成为一个里程碑——这也是他公司名字的来源。“原来是“里程”这个词,意思是你要做一个里程碑。但因为不可能注册,所以用了谐音‘合理’的意思,理性成长或者财务成功。”

2012年,阳光私募第一年

很多人认为07年是阳光私募的第一年,程一泉不同意。“这种说法值得商榷。2007年阳光私募第一年的标准很模糊。”在他看来,2007年,只有大量的公募经理人跳槽,阳光最早的私募并没有出现在2007年;产品规模超过10亿发生在2009年;客户认可要到2011年才会明朗。“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打开信任的拐杖,阳光私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和商业模式?这可以称为阳光私募第一年。”他认为,这种可能性将在2012年出现,或者在新《基金法》出台后出现。

说到整个行业的发展,他的语气明显低了很多。因为从各行各业(银行、证券、保险)来看,中国对冲基金与国外的差距最大。阳光私募,目前规模1000亿人民币,远不是一个行业,只能称之为利益集团。阳光私募的发展就像一场马拉松,刚刚开始,现在最多只跑两三公里。“最大的成就来自客户意识的提高。但未来还有20到50年。”

最近程一泉被一件事深深触动了:证券公司的一个朋友告诉他,在证券公司和银行的营业厅里,信托产品不能销售,相关合同不能签订。因为这项业务在法律上是空的,所以证券公司和银行的业务范围不包括这项内容。另外,服务提供者目前的水平(银行、券商等。)相当于80年代的制造业水平,让程一泉忧心忡忡。法律的滞后和服务水平的落后对阳光私募行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阻力。

虽然80%的私募基金都是赚钱的,但程一泉认为,问题远大于成绩。“第一批阳光私募基金经理还处于生存阶段,环境非常艰难。空的生存受到各方的挤压。”比如信托横向割刀,抽取1%的固定管理费,就彻底改变了投资咨询公司的财务结构,导致基金经理只剩下“华山路”,被迫拼命追求高回报。渠道方面,银行一般收取5%~8%的佣金,这在国际上并不常见。

基于这种担忧和反思,程一泉表示,如果整体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不排除走“搬迁管理”之路,即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设立机构。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阳光私募“榜眼”程义全:一场马拉松刚刚起步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0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