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53字,读完约6分钟
中国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本是多少?过去10年通货膨胀周期的经验表明,这一成本相对温和。中国目前的反通胀运动成本适中,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本质上中国是一个供大于求的经济体;其次,我们认为,本轮通胀与前两轮通胀一样,是由需求驱动的。
2011年经济和政策前景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控制通胀的成本,即为了实现政府设定的4%的通胀目标而为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这涉及到本轮通货膨胀的性质,以及可能影响通货膨胀持续性的一些经济结构的特点。在这里,我们讨论一些关于市场上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这些因素对控制通货膨胀成本的影响的常见观点,并解释为什么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周期性需求因素引起的,以及为什么我国反通货膨胀的成本相对较低。
本轮通胀是周期性的,主要反映需求压力
我们通过三个因素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本质:货币供给、需求压力和成本因素。关于这三个因素对本轮通胀的重要性,市场上不同的观点各有侧重。从传统货币学派的观点出发,强调2009年货币信贷过度扩张是本轮通胀的主要原因。有观点认为,劳动力供给导致的工资成本长期上涨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根据类似的观点,总体通货膨胀的上升是由于农产品(000061)和大宗商品价格相对于其他产品价格的长期上升趋势。虽然结构性因素和供给性因素可能对价格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我们认为,本轮通胀与过去10年的两次通胀一样,主要是由需求驱动的,呈现周期性特征。当然,需求的复苏与过去两年货币和信贷的快速扩张有关,尤其是2009年。
先考虑货币学派的观点。我们认为,货币扩张主要通过刺激总需求来影响通胀。也就是说,货币扩张最终能转化成多大的通胀压力,取决于货币扩张能拉动多大的总需求。其次,货币和信贷的快速扩张可能会提高通胀预期。在预测通货膨胀时,不仅要注意货币因素,还要参考其他指标,尤其是反映需求压力的指标。
纵观过去10年,m2和cpi的通胀都不是很紧,宽松的货币条件可能更多的体现在资产价格上,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M1增长率通常比cpi趋势提前8个月,这与cpi有较强的关系,但如何解释这种关系并不容易。有些人可能认为货币供应过剩导致通货膨胀。我们不同意这种说法。M1包括无息的流通现金和无息的活期存款。大多数人除非满足交易需求,否则不愿意持有太多现金和活期存款。所以m1是交易需求造成的。换句话说,m1增长反映的是货币需求的变化,而不是货币供给的变化。这就是2006年至2007年经济强劲时m1增速回升的原因。最近几个月,m1和m2增速从高点明显回落。作为领先指标,cpi通胀可能在未来几个月见顶,并开始放缓。
其他指标也表明需求压力可能有所缓解。从我们估计的产出缺口来看,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确实过热,对通胀的影响滞后23个季度,导致下半年通胀加剧。但政府实施房地产调控后,产出缺口有所缩小。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保持稳定,没有明显过热。我们预计经济增长率将从2010年的10.2%放缓至2011年的9.3%。我们认为9.3%接近中国目前的潜在增长水平,因此过热风险不大。
工资和商品价格(尤其是农产品价格)通常被视为通胀上升周期背后的成本驱动因素。最近,市场上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劳动工资加速增长将是一个长期趋势,因此通货膨胀也是一个长期趋势。这种观点混淆了长期趋势和周期性波动。过去几个季度的工资增长反映了两个因素,即劳动力增长的长期放缓和劳动力需求的周期性增长,但有两个原因使我们认为劳动力需求的作用在短期内更重要。
首先,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经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处于供给能力充足的状态,并将在未来很多年保持这种现状。劳动力供给会下降,但不会改变供给充足的局面。综上所述,中国劳动力占比超过50%,即经济中生产者多于净消费者,导致长期处于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低通胀的状态。其次,过去几年的劳动力供求数据也支持了我们的判断,即工资增长更具周期性。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危机爆发后,劳动力需求大幅下降,导致供过于求;二是政府4万亿刺激计划出台后,劳动力需求反弹,导致供给不足;三是2010年开始房地产调控后,经济增速回落,供需逐渐平衡。因此,2010年以来工资的大幅上涨和劳动力供应紧张主要是周期性现象,而不是长期趋势。人口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劳动力供给不会在短时间内突然急剧下降。最近劳动力市场供求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说明工资上涨压力可能比2010年初有所缓解。
大宗商品价格也是影响中国通胀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过去的10年里,食品价格的上涨解释了导致cpi上涨的大部分因素。这里强调两点。首先,粮食价格和更广泛的商品价格的短期波动主要反映需求压力,尽管有时它们也与供应冲击有关。过去10年的三个经济高速增长期都伴随着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这绝非巧合。其次,正因为如此,粮价上涨也表现出很强的周期性。尽管由于自然条件造成的生产限制等因素,粮食价格和商品价格相对于其他价格可能会呈现长期上升趋势,但我们应该区分长期趋势和周期性波动对总体通胀的影响。此外,商品价格不仅受中国需求的影响。如果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明显回升(美国近期经济数据普遍好于预期),商品价格上涨可能带来输入性通胀。这种风险需要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密切关注。而我国的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大多由政府调控,导致上下游价格传递缓慢且不充分。一般来说,石油价格、天然气价格、水价和电价的调整并不频繁,这些价格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成本的短期波动。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控制通胀的成本有多高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