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74字,读完约12分钟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

杨洁篪

近年来,公共外交逐渐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增长点和新重点,在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重要性日益突出。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届外交使节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精辟论述了公共外交在中国外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公共外交作为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完善中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他强调,发展公共外交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国际形象,外交工作应努力使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在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在形象上更友好,在道德上更有吸引力。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从战略优势的高度审时度势,首次将公共外交提升到外交大局的战略高度,对新形势下推进公共外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公共外交面临新的历史机遇,肩负新的时代使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个

作为传统外交的继承和发展,公共外交通常由一个国家的政府领导。通过各种沟通交流手段,向国外公众介绍本国国情和政策理念,向国内公众介绍本国对外政策及相关措施,旨在获得国内外公众的理解、认可和支持,赢得人民的意志,树立国家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维护和促进国家的根本利益。

公共外交有以下鲜明特点:一是广泛性。公共外交面向社会各阶层,包括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各种双边和多边对话与交流,涵盖经济、教育、人文、媒体、科技、体育、军事等领域。第二,互动。公共外交不是单向灌输,而是注重通过双向沟通达成理解和共识。政府通过公共外交影响舆论,舆论也对政府决策做出反应。第三是渐进主义。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决定了公共外交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公共外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长期流动,量变促质变。第四是间接性。在公共外交工作中,政府的组织和推动作用更为重要,以媒体、非政府组织、智库、学术机构、名人和普通民众为主要活动对象。

开展公共外交是顺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为国家自身发展和对外合作创造良好软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和调整,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正在加速发展。对一个国家的认知不仅受自身发展变化的影响,还受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以价值观、制度模式、政治观点和文化影响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国特别是世界大国的重视。公共外交应运而生,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载体,各国从战略角度加大了对公共外交的投入。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全面建设国家软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使国内人民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和自己,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深远的长期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代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越来越需要中国。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与此同时,由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异、冷战思维和对中国快速发展的不适应,国际上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怀疑依然存在,“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层出不穷。面对复杂的外部舆论环境,我们必须通过开展公共外交,积极引导国际社会树立客观、全面的“中国观”,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道路、治国理念、内外政策,树立和维护中国和平、发展、合作、负责的形象,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确保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的顺利实施。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外交流日益扩大,国内人民对外交和国际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日益增加。参与塑造我国形象的机会日益增多,维护国家利益的愿望更加强烈。外交工作应该倾听人民的声音,考虑人民的要求,寻求公众的支持。同时,中国社会各界对中国的国力、国际地位、作用和外交政策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引导公众客观认识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理性看待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国的国际角色和外交政策,形成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培养开放包容、和平理性的民族心态,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职责。

综上所述,在外交工作主体、对象和手段日益多样化、领域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的新形势下,公共外交必将成为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外交工作只有面向公众,面向社会各界,与舆论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把握主动权,使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具有亲和力和号召力。在这方面,公共外交无疑扮演着政府与公众、政府与媒体、国内政策与国际认知之间桥梁的重要角色。

公共外交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新中国成立后,具有公共外交性质的人民外交和民间外交非常活跃,与国家外交有效合作,在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开展对外交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的有益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努力探索和发展公共外交。中国公共外交在创新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中国特色公共外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特别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以及共同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中国特色外交理念,是中国公共外交的指导思想,对公共外交的性质、方向和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形势下,中国公共外交应努力践行上述指导思想,以坦诚开放的态度和行动塑造中国形象,增进中外理解和友谊。

第二,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旨在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中国公共外交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以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根本出发点,以维护和促进国家整体利益为最高准则。中国无意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无意对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施加影响。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旨在缩小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向外界展示一个真正的中国,一个致力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的中国,消除外界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疑虑。同时,我们致力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相互理解和信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坚持协调国内和国际两大局势。新形势下,中国发展的内外联动得到加强,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民族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公共外交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注重统筹规划,协调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国际和平发展合作大局,坚持在协调国内国际大局中推进,兼顾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即在努力引导国外公众正确认识中国的同时, 努力使国内公众对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有更全面的了解,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第四,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注重弘扬中华文明与吸收其他文明的有机结合。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公共外交思想和智慧来源。中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崇尚“和为贵”,重视“与人亲近”、“同心同德”,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点。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借鉴,也是公共外交的应有之义。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加强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为公共外交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五,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确立了“以人为本,官民共进”,“官民同,官民兼得”的基本原则,不仅打破了西方对新中国的封锁和遏制,而且对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美建交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人民外交”和“人民外交”的大发展。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民间外交,大力促进对外交流,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江泽民同志继承了过去,深化了全方位外交,赢得了更多的国际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推进人民外交和民间外交,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留下了宝贵财富。新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公共外交。不久前,胡锦涛总统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胡主席在访问前接受了美国主流媒体的书面采访,在访问期间会见了奥巴马总统的记者,出席了美国友好团体的欢迎宴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等,努力向美国各界人士全面阐述了我关于发展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和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政策主张。,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堪称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的典范。在新形势下,全国人大、政府和CPPCC在各自领域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媒体、智库学者、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和各界人士也在努力发挥各自的作用。中国特色公共外交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各部门、各地区协调、内外合作协调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良好局面。

公共外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外交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外交大局,努力创新公共外交的方式方法,推动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

一是加强高层互访和重大外交活动的公共外交设计。围绕国家领导人出访和出席多边国际会议的机遇,统筹安排各种公共外交活动,从多角度阐述我们的原则立场和政策主张。积极利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两会”等重大活动平台,充分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发展理念。世博外交是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公共外交的最大亮点。围绕开幕式、中国国家馆日、峰会论坛和闭幕式,我们精心将公共外交元素融入领导人活动。通过宣传参会外国领导人接受采访,邀请数百名发展中国家记者来华采访,安排世博礼宾大使接受采访并与网民在线交流,协助驻外使领馆举办世博主题活动,扩大了世博会的国际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舆论效果。

二是加强舆论工作和公众传播活动。我们不断完善信息发布机制,每年定期举行近百场新闻发布会,遇有热点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尽快发布权威信息。通过简报、讨论、友谊、组织采访活动等方式,为外国记者来华工作提供帮助和便利,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和客观报道中国。加强外交部及驻外机构网站系统建设,大力推进网络公共外交。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众开放日”,开放外交历史档案,拉近外交与民众的距离,倾听民意,吸纳民众智慧,通过举办研讨会,搭建外交部面向国内外政府高层、学术商界、媒体和公众的新平台。不久前启动的“兰亭论坛”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

第三,加强公共外交体系和机制建设。外交部在新闻司设立了“公共外交办公室”,不断丰富其结构和职能,努力促进部内外的全面协调,指导驻外使领馆的公共外交工作,加强与各政党、人大、CPPCC、商业、文化、教育、科技、媒体、智库等部门和领域的沟通。成立公共外交顾问委员会,积极向外界介绍我的国情和想法,解读我的政策主张。

第四,加强公共外交干部队伍建设。我们努力打造一支合格的、具有较强公共外交意识和能力的骨干队伍,能写会说,能深入分析情况,善于宣布政策。我们重视对各级外交干部的培养,要求外交官实践“内知国情,外知世情,善于沟通”的基本功。我们还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媒体和研究机构的人员交流,并将业务骨干派往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今后,我们将坚持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服务国内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启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峰会外交、大型国内活动和重要时间节点为重点,广泛开展政策发布,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优化公共外交日常和应急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继续为外国记者来华采访提供服务和便利,通过他们向世界全面、客观地传递中国信息;鼓励更多的外交官走向社会和公众,介绍国际形势、中国国情和外交工作;支持和参与国内外中文主题的论坛和研讨会,利用权威平台发出中文之声;利用国内各部门和地方在海外开展的各领域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加强与中国海外企业、华侨和留学生的交流,充分发挥他们参与中国公共外交活动的积极性;加强新媒体的使用,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载体,及时有效地与社会各界进行沟通。

随着世界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公共外交恰逢其时,任重道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外事会议和第十一届驻外使节会议精神,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协调国内外两大形势,与国内有关部门一道,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加强战略规划,加大资源投入,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建设,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

(作者:外交部长)前12页下一页

标题:外交部部长: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1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