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4字,读完约5分钟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数据图)
本文基于尚福林总裁接受中国资本市场20周年电视电影项目组采访的录音,未经受访者本人审阅,标题由编辑补充。详情请关注央视财经频道最近的大型正片《大市场中国》。
原标题尚福林:股改目标都实现了主体尽职机制
尚福林:我最初接触股市的机会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去过一次成都的红庙子市场。我对这些东西并没有太多的接触,只是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当时去过之后有一种感觉,这种方式很有活力,也觉得这种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没有一个很规范的做法。
感知中国证券市场的萌芽
记者:你是如何依附于财务工作,成为证监会主席的?
尚福林:1973年开始在银行工作。退伍回来后,1973年到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工作。工作几年后,他成为了分公司的主任兼分公司秘书。后来恢复高考。当时真的没有考虑选什么专业,是不是选金融专业等等。,因为当时没什么可选择的,只要考上大学,结果学了金融。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我从1982年开始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一直到2000年2月,我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一职调到中国农业银行总行(601288)。2002年底,他成为中国证监会主席。
记者:当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很多人觉得这个国家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是什么让你觉得这个国家即将改变?街上有小贩吗?还是看了一篇让你觉得这个国家即将改变的文章?
尚福林: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我还在上学。当时学校比较敏感,认为三中全会实际上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需要改革开放,这我们是知道的。然而,没有办法预测它将如何发展。从学校课本开始慢慢改变。当初学校还是完全按照计划经济体制授课;学财经主要和计划经济有关。银行还是要学习如何按计划发放贷款。在研究的后期,研究的内容开始发生变化,增加了一些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当时对西方经济学感兴趣,开始了解市场经济。
记者:你第一次听说“股份制”和“股票”是什么时候?在学校还是毕业后?
尚福林:这是毕业后。我接触股市的第一次机会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的时候,去成都看红庙子市场。我对这些东西没有太多接触,但是我有过这样的感性认识。当时去过之后有一种感觉,这种方式很有活力,也觉得这种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没有一个很规范的做法。我当时看到的是人山人海。同时被告知不能拍照,最好少问,好像在搞地下活动。街上的小桌子上摆着各种各样的股票,在那里买卖。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些买股票的人对这些股票有信用保险吗?这些股票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当时,企业可以发行股票或债券,因为它有信用。普通人只有有了信用才能买股票。当时我觉得要发展成熟股市,必须走一条规范的发展道路。
记者:那你个人呢?你的个人立场和生活有哪些变化?
尚福林:个人认为,我从农业银行行长调任证监会主席,其实是一个大跃进。以前由于长期从事金融工作,对资本市场有一些了解,但不是很了解。去了证监会之后,看到媒体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尚福林为什么来坐火山口》。看完之后,我很惊讶。把证监会主席的位置比作一个弹坑!证监会主席这个位置确实不好坐。由于证券市场本身处于改革的前沿,直接面向公众,证监会的行为必须经过市场公众的检验。证监会做的重要事情是平衡市场各方的利益,也就是说要公平。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中小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为他们是最弱势的群体。
当时,投资者对这个市场缺乏信心,市场的各种压力相对较大。到证监会后,确实有一些地方感觉不熟悉,要多注意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常提醒自己,要认真研究市场的规律是什么。
对我来说,担任证监会主席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这个挑战还是很大的。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新的过渡性市场,我们面临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的建立。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确实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从早期市场体系的设计到市场的推进和改革,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推进资本市场。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这一点我很清楚,所以在做事情的时候,我尽量从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经验,认真积极地解决市场存在的问题。
资本市场在服务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已经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它不仅帮助企业筹集资金,而且促进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值得纪念的就是资本市场本身。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标题:专访尚福林:新股发行实行注册制没时间表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3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