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82字,读完约2分钟

从金钱的利诱到正常采访的干扰,甚至对人身自由和安全的威胁...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面临着怎样的生存困境?

在近日举行的2010年度调查性新闻报道研讨会上,《望望东方周刊》副总编孙春龙、《财经》杂志市场与法治部主任丁、《成都商报》记者李建军就中青在线相关话题进行了在线采访。采访由中国青年报法制社新闻部副主任杨良清主持。

"有人给了我一大笔钱。"

中国青年报: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经常会遇到很多障碍。请谈谈实际工作中是否有资金赎回。

李建军:在山西,有大量的“红包记者”。我遇到过最大金额的。突然有人来到我住的酒店,拿了一个大帆布包,把一捆捆的钱倒在桌子上。我肯定不要,但是有人要,选择出卖良心。在我们2010年曝光的“记者村”,假记者不仅自己开煤矿,还保护黑煤矿。

中国青年报:听说山西的记者也护送运煤车?

李建军:是啊,一辆车一个月交一万多保护费。交警听说是记者的车,只记录在笔记本上。少于十次没有罚款,超过十五次就开始要求记者“分享赃物”。

如果你选择那种方式,你很可能会发财,但我不敢要求,我自己也过不去。既然要监督别人,就要干净。

丁::《财经》杂志做得很好,就是编辑和编辑完全分开。每个人各司其职,相当于西方三权分立,减少了在体制内寻求救赎的机会。

李建军:问题是国内像《财经》这样的媒体太少了。一般来说,没有充分发展的市场媒体往往是硬的,受制于他人。

孙春龙:媒体限制是很常见的情况。《瞭望东方周刊》创办时,抵制的最大诱惑是1000万元。从哪里来的?我认为新闻的理想主义是支持我们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包括《财经》,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一种职业精神。

标题:调查性报道记者生存困境:除了利诱陷阱 还有拳头匕首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3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