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26字,读完约8分钟
今年三月,宁德福安半中畲族乡沉浸在幸福之中。"摆脱贫困,艰苦奋斗,冀东彝族人民没有落后!"3月10日,福安半中社乡后门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人大代表雷金玉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正对面,向他汇报了“第二故乡”的消息。
Xi总书记的表扬和委托,深入到福建每一位畲族干部和群众的心中。“总书记想念镇上的人民,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后门坪村委会副主任雷水松表达了社乡人民的心声。
同一片天空,同一片土地,各族干部和群众要爱护民族团结,爱护自己的眼睛,爱护民族团结,爱护自己的生命,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在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
继承“滴水穿石”精神,人均收入4500元以下的民族村寨全部脱贫;牢记“亲民”的嘱托,少数民族同胞的幸福感不断增强;传播“闽东之光”,福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加速融合发展...
40年来,福建牢牢把握中华民族社区意识建设的鲜明主线,推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更加明亮。
滴水穿石,写扶贫答案
“过去,我们只靠种些茶谋生,但现在不同了。”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东山村村民钟乃仁表示,近年来,桃园、西番莲园已成为该村的新鲜景观,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稳步发展。
东山村是康厝畲族乡8个畲族村之一,有232户998人,其中畲族人口占56.2%。1999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佘村,由于频繁的地质灾害,整个村庄被重新安置。当时,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一座村集体茶山,一年可获得承包金和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时任村会计的钟回忆道。
习近平聚精会神地听着,然后告诉每个人,虽然整个村子都搬走了,生活也有所改善,但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他当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十六个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争取成功、创造更大的辉煌。
“20多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委托,通过自力更生和艰苦努力,使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被选为中国农村扶贫重点村为契机,努力在福安建设一个青山绿水、畲族与汉族相统一的畲族与汉族文明新村。2018年,东山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8102元。东山村党支部书记苗说,她和汉族人一起工作,他们的利润被切断了黄金。在党的领导下,我相信东山村将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从“贫困山林”到“幸福畲族村”,东山村的发展反映了中国最大的畲族社区宁德畲族乡的巨大变化。
“在我们事业的各个方面,我们决不能忽视少数民族事业的这一重要方面。这是一个原则。基于这一原则,我们有必要对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的几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巩固民族团结的基础。”习近平在《巩固民族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的思考》一文中写道,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入《摆脱贫困》一书。
弱鸟先飞,水滴穿岩石。40年来,从“输血”到“换血”再到“造血”,宁德、巴敏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福建畲族人民摆脱了贫困,致富奔小康。
“在党的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通过不断加大联动帮扶力度,以精准扶贫为重点,继续实施产业扶贫,到2018年底,全省民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29.86元,同比增长10.6%,其中民族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436.34元。民族乡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超过了全省平均增长率。全省人均收入4500元以下的民族村寨全部脱贫。福建省委统战部民族事务司负责人介绍。
心心相印,不仅把握民生,更凝聚人心
初春时分走进福鼎市攀西镇赤溪社村,四周群山环绕,溪水潺潺。在长安新街的两侧,主干道上,优雅整洁的房屋从烟囱里冒出烟来,宽敞明亮的赤溪小学传出读书的声音。
"培养人才是国家的基础."教育是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一项造福现在、造福未来的道德管理工程。
习近平主政宁德时,认为在闽东老幼贫困的现实形势下,要营造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急需的软环境,“必须把人才作为软环境的重中之重”,“从中小学全方位培养人才”。“教育绝对不能等待第一次”,要“真正把教育放在前沿,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牢记这一委托,坚持扶贫济困、智力第一,池溪村名誉村民、《闽东日报》前总编辑王绍柱已经实践了几十年。
1984年6月24日,王绍钊的信《贫困山村希望实施扶贫致富特殊政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启动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赤溪村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个扶贫村”。
在王绍钊的推动下,县教育局为该村设立了一个初级班,并有一名私人教师;他用获得的6000元奖金解决了18名学龄儿童从小学到初中的学费问题;通过市教育部门的协调和10万元的资助,学校有了一条塑胶跑道;我从养老金中拿出6000元,给赤溪小学20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了奖学金...
2013年,由福建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支持、石竹慈善基金会捐赠的赤溪小学新教学楼竣工。“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投入和关爱人民的帮助下,赤溪小学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多媒体教室、图书馆、音乐室和计算机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已经建成。”赤溪小学负责人说。
手足相亲,互相观察和帮助。不仅是池溪小学、宁德国民中学、福安国民实验小学、罗源县霍口畲乡罗湖国民小学、上杭县官庄畲乡中心小学...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一批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从这里走出,改变了山区家庭的命运。
福建一直在弥补民族村寨发展的不足。2002年以来,省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民族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民族学校设施设备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自2012年以来,该专项基金每年增加到600万元。近年来,共资助民族初中1741.1万元,受益学生25633人。联系中国基本保险基金会,向14家民族乡镇医院捐赠价值683.56万元的医疗设备用于运营。
培根铸造灵魂,建立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
2019年,海峡两岸各族人民欢度“三月三”节,福建省第八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和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收获节今天在漳浦县举行,邀请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代表一起谈论他们的家乡,讲述他们的发展。
三月三日是畲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她的文化是一个闪光点。为了举办畲族文化节,我们挖掘了许多畲族文化,如新畲族歌曲、民俗、民间歌舞、民间故事、民族工艺、民族文化、民族武术等。,完全有资格举办文化节,对畲族文化进行一次大的回顾1990年1月,习近平在《闽东之光》一文中写道。
“自2012年以来,“三·三”畲族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七次,是我省正在努力建设的国家级文化精品工程。从2013年开始,它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联合举办,以庆祝“三月三日”节日。从2015年开始,它与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收获节合作举办。”福建省人民宗教事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享的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中华民族社区意识的重要精神力量。近年来,福建省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各民族交流的窗口。
保护和继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心组织实施宁德畲族博物馆等11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海格山魂凤爱”、“彝族乡童谣”、“山下魂”等歌舞节目多次在国际、国内艺术比赛中获奖;在福建省成功举办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演出和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建立两岸民族交流与合作。台湾海峡两岸的华人家庭和少数民族庆祝“三·三”节,这已成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借助海峡论坛平台,深化两岸文化、经贸交流与合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确保少数民族和福建省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时间不等人,分秒必争。“八福建”的儿女们,为了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福建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奋力拼搏,团结奋进。(记者林玉玺通讯员赖华东陈川)
编者:纪爱玲
标题:福建畲族:民族团结之花在阳光下绽放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