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1字,读完约4分钟

2022年疫情反反复复,少数消费者因经济压力较大,负担不起保险的费用,渐渐萌生了退保的想法,与其同时“代理退保”频繁出现在各类社交、短视频平台,并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趋势。消费者因“代理退保”遭遇损失的案例也层出不穷。“代理退保”的乱象,不仅损害了保险行业的经营秩序,还让消费者蒙受了大额的财产损失。

针对“代理退保”行业的乱象,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防范“代理退保”有关风险的提示》文件多次提醒广大消费者要警惕“代理退保”的风险隐患,根据自身需求谨慎办理退保,依法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真实案例】退保后查出重大疾病,悔之晚矣

2022年5月,苏州的李先生无意间点开了“全额代理退保”的网页,没几分钟就有一个“全额退保代理人”王某来加微信。李先生因为最近手头比较紧,正好想把之前的保险退掉。在一段时间的“促膝长谈”之后,李先生同王某签订了委托代理合同,并且登记了自己的身份证号、手机号以及保单信息。根据合同要求,李先生先支付了30%的退保手续费。

接着,王某就开始给李先生出招,想办法“挑刺儿”,让保险公司成为过错方,又不断鼓动李先生向保险机构部门写投诉信,要求保险机构部门介入,逼迫保险公司全额退保。

在沟通的过程中,王某又以知晓李先生个人信息为由要求其购买自己推荐的理财产品,李先生此时已经是骑虎难下,只好按照对方的要求购入了理财产品。最后分红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个“空壳公司”,自己的几万块钱打了水漂,还丢失了原来的保障,李先生后悔莫及。

等到12月份的时候,李先生决定重新投保,却在体检时检查出重大的疾病,健康状况不符合保险公司办理保险的条件,无法再次投保。失去了原有的保险保障,李先生不得不自费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

【案例分析】在李先生的案例中,“代理退保”的主要套路是某些个人/团体,抓住消费者资金周转不灵的关键时期,利用客户保险盲区,怂恿其签订代理退保协议、提供重要金融信息、支付退保手续费,进而哄骗客户投保新的“高收益”理财产品,等到资金到手就溜之大吉。不但让李先生遭受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还失去了正常的保险保障,连投资“高收益”产品的理财资金也打了水漂。

不法“代理退保”风险高、危害大,稍微操作不当,有可能令消费者无法获得保障、个人征信出现问题、个人信息泄露、触犯违法行为等危害。在此,保险公司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根据自身需求理性消费金融产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通过合法渠道来维护自身权益。

最后,提醒各位消费者,假设需要退保,务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认知自身保险需求,理性退保

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变数,你永远不知道疾病和意外什么时候会来,很多案例都是前脚退保,后脚确诊,让人悔不当初。买保险实际上就是买一份保障,买一份风险的承受能力,只有保险能为您把风险降到最低。所以,要警惕那些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劝你退保的人。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选择退保。

二是保管好个人信息,注重信息安全。办理保险业务之后,尽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保单,不要轻易出示自己的保单、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物品,更不要把自己的保单原件及复印件随意转交他人。

三是选择正规退保渠道,远离“代理退保”陷阱。如果的确因为一些原因需要办理退保时,我们也一定要去官方保险营业网点或者是通过保险官网等正规线上渠道进行退保操作。

小结

最后,平安人寿提示广大保险消费者,买保险一定要看仔细了,买自己真正需要的,在选择保险后慎重对待自己的保障问题,避免发生退保问题导致损失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万不得已真的需要退保,也一定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不给别有用心之人钻空子的机会。


标题:网络“代理退保”可信否,擦亮双眼莫当真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27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