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6字,读完约3分钟

王晓冬的职业是餐厅和酒店经理,他经营过的餐厅都成了经典。他几乎做过酒店的每一个职位,现在他经营自己的酒店。他的愿望是,白发苍苍的他,依然可以微笑着打开酒店的大门,迎接一位曾经来过这里的老客人。他认为自己一直“在路上”,追求自己梦想的路,就像骑着摩托车,一边看风景一边期待下一个目标,哪怕目的地是“只为咖啡”。

《十八号传奇》

王晓冬穿着黑色风衣,立领,戴着绅士帽,不是上海人,但参与煽动了18号外滩的时尚革命。他和上海滩的许文强形象差不多,经历也差不多。他有决心成就一番事业。只有他更幸运。他也见证了一座城市的成长。他没有经历挣扎或痛苦,而是每天手里拿着古巴雪茄走出他的美洲豹。

十年前,王晓冬是一个成熟的酒店餐饮行业经理。他在台北杜亚丽思卡尔顿的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高端餐饮的前沿,也嗅到了大陆经济快速发展的潜力。40岁时,他有了创业的冲动,决定搬到上海。

“2001年我来这里做市场调查的时候,也能看到人力车在拖煤,仅仅两三年后,街道就热闹起来了。”当时的上海,在他眼里,虽然还处于国有机构主导的时代,看起来不像国际时尚之都,但兼具文学气质和投资环境,值得一赌。

“我看到的是美丽的外观,完美的建筑,经济的腾飞。人们对美的渴望越来越高。”王晓东觉得时机已到。如果这个时候引进西方的时尚元素,沙滩上的西式就不再仅仅是中国人印象中的最新款布料,而是一种可以定义和引导潮流的诉求。

于是,一群敢想敢做的台湾人,做了一个名为“18号外滩”的精品楼盘。店主张爱玲女士将世界顶级奢侈品牌引入18号楼,并亲自检查了1至3层的店铺布局和橱窗展示。

王晓冬是张女士请来的将军。“18号5楼到7楼的西餐厅,我和张爱玲在新天地的星巴克边喝咖啡边聊天。”。他提到的餐厅:先生;bund夫人,sens外滩和巴胭脂这三个精心包装的品牌符号,几乎成了精致法国菜的代名词。作为餐厅的首席执行官,他解释了最初的定位理念:“时尚不是衣食住行,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提升品味的感觉,一种与时俱进的理念”。就这样,2004年他的餐厅和外滩三号一起高调入市,没有任何商业活动。

“很多人问我,你卖一杯酒赚钱要多久才能收回成本?我说投资回报不是单纯看数字,更重要的是客户的满意度和市场的认可度。当市场认可了你,回报就倍增了。”按照王晓东的理论,“18号”的回头率早就爆炸了,三家餐厅都赢得了国际名人的美誉,他们树立的榜样是不可复制的。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外滩18号背后的台湾人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5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