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0字,读完约5分钟

安徽巡抚王三云

新华网合肥1月5日电自然灾害、金融危机...十一五期间,安徽经历了“超常”挑战的严峻考验,却交出了超出预期的精彩答案。

“这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受益最大的时期。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江淮大地生动实践的光辉历程。”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历史交叉点上,安徽省省长王三云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充满了回顾过去的喜悦和展望未来的激情。

“十二五”期间,安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繁荣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两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的前列!”王三云说。

“十一五”答案: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受益最大

“经济发展呈现增长和转型的‘双加速’、实力和后劲的‘双增强’、开放和创新的‘双支撑’、民生和形象的‘双改善’。”王三云概述了“十一五”期间安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成长与转型的双重加速》。经济增速加快表明,安徽保持每年两位数增长,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3.1%,比十五期间快2.6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GDP增长14%以上,是新世纪(002280)以来的最高增幅之一。转型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迈出新步伐。产业结构方面,2010年第三季度末产业结构由18.1: 42: 39.9调整为11.1: 56.1: 32.8,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在城乡发展结构上,城市化率年均增长1.62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每年约100万人;在“两型”社会建设中,节能减排进展顺利。“十一五”前四年,每万元GDP能耗下降16.36%,2010年前三季度下降4.31%。五年内累计下降20%的目标一定能完成;五年内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6.5%的目标已经完成;五年内二氧化硫减排4%的控制目标提前一年完成。

——“力量和耐力的双重增强”。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安徽成为中国万亿美元俱乐部唯一的新成员。预计2010年全省GDP将超过1.2万亿元,是2005年的2.2倍;财政收入预计将达到2000亿元,是2005年的三倍。这五年是安徽最大的投资期。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1800亿元,是2005年2521亿元的近5倍。持续的高投入为安徽的后期发展节省了巨大的精力。一方面,安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里程接近3000公里,“十二五”末将达到4500公里;根据安徽省与铁道部签订的协议,“十二五”末安徽铁路将达到6000公里;另一方面,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已经建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能源、优质材料、汽车、家电、设备制造、化工等行业在全国都是比较有竞争力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先进制造业逐渐成为安徽省的主导产业。到2009年,已有五个行业超过1000亿元,包括轻工业、装备制造业、钢铁、汽车和石化工业。

——开放创新的“双支撑”。在对外开放方面,皖江城市带承担了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这是中国唯一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国家区域发展规划。2010年初,自国务院批准示范区规划以来,安徽先后完善了组织、规划、政策三大体系,迅速形成了全国推进、自主创新、周边互动的工作格局。2010年前11个月,示范区引进外资4503亿元;总投资18686亿元的12000个项目落户,抢滩效应增强。创新方面,2008年10月,安徽开始在合肥、芜湖、蚌埠建设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2009年底,科技部等六部委将安徽列为国家科技创新工程首批三个试点省份之一。截至目前,安徽省共有国家创新型企业7家,试点企业1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和试点企业190家,高新技术企业1116家。高科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从五年前的6.3%上升到现在的10.9%。2009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11位,创新潜力跃居全国第三。

“开放和创新两个平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安徽加速崛起的战略支撑。”王三云说。

——“民生和形象双改善”。对内惠民生,对外树立形象,是人气和信心。民生方面,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达到15500元和495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83%和87%。实施民生工程已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平台。2007年以来,累计投资850多亿元,累计项目37个,惠及城乡居民6000多万人。从形象上看,安徽在外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在不断提高,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对未来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全面转型中加速崛起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5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