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57字,读完约8分钟
今年以来,虽然中国的通货膨胀状况从绝对值来看并不是特别严重,但仍在可控范围内。但是,考虑到本轮通货膨胀的演变过程、成因以及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趋势,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不容乐观。今天,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许做客本期“首席观点”栏目。作为一名一直在跟踪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行业专家,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仍然面临着许多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通货膨胀。如何看待目前的通货膨胀趋势?如何正确认识这次通货膨胀的原因和特点?标本兼治如何应对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这是当前宏观决策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
充分认识当前通货膨胀形势的特殊性
记者:今年以来的经济金融指标显示,中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初见成效。然而,物价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并不是特别理想。如何看待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
许靳诺: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货膨胀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目前,整个通货膨胀形势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的价格水平在2007年和2008年价格上升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后继续上升,因此与2006年相比有了相当大的改善。第二,本轮通货膨胀呈现出不同市场、不同因素之间上升、相互传导、全面扩散的趋势。第三,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干预下实现的。如果政府的行政干预稍有放松,价格很有可能全面反弹。第四,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推高物价的流动性流入态势没有减弱。第五,当前国际环境有增加中国进口通胀的压力,国内通胀与国外通胀互动的新趋势正在加强。
记者:对比本轮通货膨胀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通货膨胀,你认为当前通货膨胀的特殊性在哪里?
许: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中国的通货膨胀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环境和形式,当前的通货膨胀有其特殊性。
首先,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信用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目前的通货膨胀是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的一种。
在经济学教科书中,通常将通货膨胀分为两种类型:需求驱动型和成本驱动型。但实际上,因为通货膨胀与货币条件密不可分,它毕竟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根据中国目前的货币形成机制,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信用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这可能更有利于提高通货膨胀控制政策的针对性。
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末,中国发生了四次大的通货膨胀。这四次通货膨胀都发生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初期,国民收入水平低,消费后留下的储蓄不足以满足投资需求,国际收支经常出现赤字,国民经济面临储蓄和外汇的“双缺口”。为了扩大投资和弥补财政赤字,银行向空.提供信贷虚拟信贷增加的社会购买力超过了社会物质的可利用量,导致货币供过于求,影响物价上涨。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被称为“信贷通货膨胀”。
与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的“信贷通胀”相比,20世纪90年代末尤其是2005年以来的通胀是完全不同的通胀。这种通货膨胀是在储蓄和外汇由“双缺口”变为“双顺差”的新背景下产生的。随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21世纪中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国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国民收入扣除消费后的盈余有所增加,储蓄率从80年代的不到35%上升到90年代的近40%,而同期投资率变化不大。
这种盈余储蓄以出口的形式贷给外国,使得中国的国际收支由过去的逆差变为顺差。从1978年到2001年的20多年间,中国国际收支基本处于平衡状态,累计顺差1562.5亿美元。但从2001年开始,顺差规模逐年扩大,到2011年4月,不到十年就突破1.3万亿美元。随着顺差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外汇储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截至2011年3月底,已超过3万亿美元。因为我国的外汇储备制度是由央行无限期收购的制度,央行必须用基础货币无限期购买市场上出售的外汇。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中央银行投入市场的基础货币也相应增加。按照6.5元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计算,中国人民银行用于购买和储存3万亿美元的基础货币已大大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最初,这20万亿元被用于购买同样数量的外汇,这些外汇由外汇储备担保,这不同于空.创造的信贷投资但是,因为我们没有把等量的外汇储备换成相应的物资,相反,在流通中,一方是人民币由于外汇的购买力,而另一方没有扩大进口,相反是大量出口赚取外汇,物资供应缺口是相应的,因此,我们把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称为“流动性过剩”的通货膨胀。
虽然“信贷膨胀”和“流动性过剩膨胀”都以价格上涨为特征,但它们的形成机制却完全不同。前者来源于央行货币过度,后者来源于央行被动收购外汇;前者没有经济和物质保障,后者有外汇储备作为发行担保;前者只要央行收紧货币信贷就能治理,后者远非货币政策所能应对。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将这种通胀与另一种通胀混为一谈,面对两种不同的通胀,我们也不能为治理开出同样的“药方”。
其次,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环境和传导机制与21世纪前的四次通货膨胀有很大不同。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在国内储蓄不足、财政赤字频繁和外汇储备少的背景下发生的。当时国民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大大超过实际生产能力,投资与消费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加快发展,国家必须保证一定的投资;为了保障人民的生活,国家必须保障最基本的消费。所以平衡国民经济的任务是吃饭和建设。两者处理好了,国民经济就相对稳定;如果处理不好,经济就容易出问题。在这种环境下,矛盾很容易集中到银行身上,尤其是作为货币发行主体的中国人民银行。财政赤字一方面挤压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供给,另一方面各地的建设需求挤压了银行的信贷供给,最终导致货币供给过剩,信贷扩张,通货膨胀。
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储蓄率开始大幅上升,尤其是进入2000年后,呈现出储蓄率大大超过投资率的局面。在高储蓄率下,国内投资与储蓄失衡的矛盾不直接影响银行,而是影响对外贸易,转化为对外贸易进出口失衡。通过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国内市场商品供给与外汇储备导致的人民币购买力需求的差距越来越大,即表现为流动性过剩,最终导致国内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的趋势。2005年以来的这两次通货膨胀,都是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通货膨胀。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人民物质文化需求超过国内生产能力的矛盾,而是在人民基本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需要更高的投资来满足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情况下,出口过度导致的国内结构性供给不足和出口收入导致的流动性过剩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国民经济平衡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以内需为基础,努力将国内储蓄转化为更能满足内需的投资,从而实现投资与储蓄的平衡。
从传导机制来看,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成熟,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传导机制比以前更加复杂。过去,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建立,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尚未形成,投机资本规模不大,通货膨胀往往以最原始的形式表现在商品市场上。然而,目前的情况要复杂得多。通货膨胀往往首先表现在资本市场和资产市场,反映在房价和股价的泡沫中,然后传导到要素市场,通过要素市场进入再生产过程,最后作用于商品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随着各种市场的发展完善,规模更大,集中度更高,信息传播更快。因此,传递到商品市场和农副产品的惯性效应一般大于传统的通货膨胀,因此具有扩散范围广、影响深的特点。
最后,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与相关宏观政策的滞后调整有关。
有的同志把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归因于2009年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有的同志把原因归结于农副产品短期涨价。其实这是不现实的。仔细分析中国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它实际上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多年综合作用和积累的结果,与外资和外贸政策未能及时调整、银行结售汇制度改革滞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滞后有很大关系。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徐诺金:标本兼治提高治理当前通胀政策的针对性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5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