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8字,读完约4分钟

2011年3月1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共青团中央副主席、山西省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发表了题为《统筹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讲话。以下是书面记录。

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在中国长期二元体制造成的差异中,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公平是对中国发展影响最大、最深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

第一,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农村入学率(含升学率)比城市低很多。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计划研究表明,随着学历的提高,城乡差距逐渐拉大。高中入学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例分别为6%和21%,初中为0.8%和13.2%,大专为0.2%和11.1%,本科为0.02%和5.63%,研究生为0.001%和0.33%。城市人口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的比例分别为3.5倍、16.5倍、55.5倍、281重点大学“自主招生”、“高考”等新的招生方式,几乎与农村学生格格不入。在北京部分重点大学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比例几乎为零。

二是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教师配置结构失衡,难以及时合理调整,导致城乡教师数量、质量、稳定性差距较大。一些地区农村教育资金、设备和师资匮乏的问题依然严重。城市人浮于事与农村人浮于事并存,农村教师知识老化与数量短缺并存,农村教师人浮于事与空人浮于事并存,大量工资低、不在岗的临时代课教师并存,农村学校教学设备陈旧、短缺。农村教师数量和结构的双重短缺,导致农村教师学历的成绩率远低于城市,且多为在职学历;大量农村教师不适应素质教育,尤其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要求。

第三,城乡教育管理和投资的不平等。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在地位、目标和制度保障上存在双重标准。几乎各种实验、示范、重点学校都集中在城市。小学和初中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再加上择校热,普通家庭的优秀孩子往往被冷落。一些家境较好的孩子优先考虑政府多年投资形成的优质资源。这种马太效应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走了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大量的尖子生,同时吸走了社会资金和公共储蓄。有的农民为了给孩子交“择校费”差点破产,而更多的农民只能看着“外国”哀叹。

收入不公平影响人有一段时间,教育不公平影响人的一生。社会稳定离不开不同群体的融合和流动,教育是弱势群体提升的渠道。如果这条路因为教育不公平而受阻,社会就会失去自我调节机制,失去平衡,陷入混乱。

为了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城乡教育的平衡和公平,我们建议:

第一,建立政府协调的教育均衡发展体系和机制,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者,国家大事,生死之地,生存之道,不容忽视”。政府要贯彻“公平对待每所学校、每名学生”的理念,制定城乡均衡发展的“三统一、两保障”的制度和机制,用“一盘棋”统筹城乡教育的规模、结构和布局;“一标”统筹城乡办学条件;“一体化”统筹城乡教师配备;同时,逐年加大对城乡教育的投入,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和科学发展。

二、实施农村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经费投入偏向农村,经费保障偏向农村贫困生,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偏向农村教师。严格的小学、初中免考、就近、划线政策。高中招生以县为主,市级优质高中招生目标50%分配到农村初中。程序开放,班级阳光组织,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农村职业教育要有效解决定位不准、性质不清、投入不足、专业不适、基础设施不全等问题,真诚为农村初中毕业生提供适合、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第三,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教育公平。各级政府要承担起确保公平的责任,实行问责制,坚定不移地制止、严惩和杜绝政府部门的利益,把城乡教育大局纳入政府考核。完善教育财政投入机制、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和扶持政策,建立多元化的农村教育投融资机制。例如,在城市土地租赁中,一定比例的土地应坚决用于农村教育。同时,要构建充分反映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监管,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实施,消除多年来持续存在的城乡教育差距问题,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标题:张平:统筹城乡教育推进教育公平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9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