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7字,读完约3分钟

(本期《对话》节目《诺贝尔奖学者眼中的中国成长》将于2011年5月15日晚21:55在中央电视台2台财经频道播出)

对话主持人:陈伟鸿

客人:

埃德蒙·菲尔普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3%,尽管增幅比3月份低0.1个百分点。但通胀压力并未得到有效缓解,与此同时,黄金价格一直在上涨,原油期货和白银价格大幅波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上涨也导致了结构性通胀。同时,就业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面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强烈、就业压力增大、工资上涨趋势明显等问题,如何在控制通货膨胀和扩大就业方面鱼与熊掌兼得,如何在宏观调控中平衡各方面成为当前棘手的问题。

央视《对话》节目邀请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著名代表埃德蒙。?菲尔普斯是工作室的客人。他的学术工作能否解决中国经济转型的现实困难?在78岁的人眼里,中国应该如何平衡通货膨胀、就业等问题?他会对中国未来的经济转型给出什么建议?

1.诺贝尔奖学者菲尔普斯眼中的中国失业与就业

陈伟鸿:我知道菲尔普斯生于1993年。在美国大萧条的背景下,很多人失业。你之所以获得这个奖项,其实和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的研究密切相关。是不是那一年那么多美国人失业,也触动了你对失业的担忧,包括你天天给家里带报纸的父亲?

菲尔普斯:是的,我的母亲和父亲都在1933年失业了,那一年我出生,因为大萧条。

陈伟鸿:实际上,我认为我父母的这个案例可能是我身边最生动的解决方案。事后有没有再分析一遍?我父母当时失业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职业的期望过高,还是因为经济发展环境包括通胀预期带来的压力?

菲尔普斯:我们谈到了期望的作用。期望可以解释为什么失业会增加,为什么失业会减少。后来我们实现了人们的预期,货币政策使人们产生了不正确的预期,这并不是事件发生的综合原因。我印象深刻的是80年代中期,当时在欧洲和意大利工作,注意到意大利失业率很高,欧洲失业率很高,但是物价和工资没有下降。我们原本以为失业率上升,工资和物价就会下降。这是因为需求下降了,但价格下降得不够。因为人们的预期没有做出适当的反应,价格没有大幅下跌,工资也没有下降。然后我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些结构性或非货币性问题,与货币供应量无关?和经济中货币供给的流动速度无关,是其他的东西造成的。所以几年后,我觉得我有了一些成绩。

陈伟鸿:今天,我们想看一下结果。对于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否也能找到一些可供参考的理由?今天现场这么多年轻人,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不一样的求职经历。有人能站出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男观众:其实每个人都会找工作,对工作的期望值都很高,但往往在这份工作中,你找不到你期望的理想状态,你可能会辞掉现在的工作去找更好的平台。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诺奖学者费尔普斯解读通胀与中国式增长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7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