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4字,读完约3分钟

“资本开放有点像孩子学走路。你总是担心他走路会摔倒,永远走不动了。但是如果你让他走得太早,他可能会摔得很惨。问题是,中国是什么情况?你是不是已经在学走路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黄明在陆家嘴论坛关于资本账户开放的专题讨论中指出。他认为,坚决支持资本项目开放,应该用开放来迫使改革。

应该制定一个时间表

黄明指出,中国企业和金融体系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能力远不如民营企业,中国银行的信贷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引导的。“尽管存在这些担忧,但我认为中国必须向前迈进。”黄明认为,中国外汇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与一个经济大国的形象极不相容,因此它应该向前迈进,加强其金融体系的改革。

“我们也认识到,通过开放促进国内改革是当前一条非常重要的道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巴曙松强调,所谓的“积极和稳定”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应该制定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来迫使它。“要多久才算主动稳重?是五年还是十年?什么样的条件我们准备有动力去逼,不然还得这样讨论。”据统计,从经常项目可兑换到资本项目可兑换大约需要5-8年的时间,我国在1996年12月宣布了经常项目可兑换。

上海不仅仅是一个金融论坛

黄明进一步指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竞争对手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兴起。香港有足够大的离岸市场,香港有巨大的优势——独立的司法和法律监管体系,以及非常健康的资本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下,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在香港上市融资。“所以我觉得上海也应该推动资本交换,让上海早点学会走路,早点进入资本市场。”

巴曙松在同一场合指出,放松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真正冲击了能够获得部分控制资源的垄断企业和宏观金融决策管理部门。“监管本身带来权利。上海能做什么?只要涉及跨境交易,都要去北京审批。还能做金融中心吗?那你就只能一直做金融论坛了。”巴曙松说。

开放应该造福于人民

“中国人真可怜。中国人享受不到国际投资的回报。中国所有的外汇投资都交给中投公司,中投公司拿着所有的钱赚取2%的美国国债回报。”黄明说:“我认为开放的意义在于,我们利用国际成熟的资本市场,十倍非常简单的市盈率,严格的监管让中国人民享受到成熟的回报。”

巴曙松还建议,对企业和个人使用外汇的限制应进一步放宽,以便中国企业和投资者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抓住他的投资机会,而不仅仅是在国内市场。

在开放的具体路径上,黄明认为他更信任市场开放而不是金融中介开放。因为各方形成一个公平的价格,可以保证人们得到公平的回报。

比如他说,qdii(合格境内投资者)开通后,允许中国人购买该产品,投资国际市场。首批qdii产品是国际投资银行向普通人出售的复杂衍生品。普通人一签,就把10%的价值投给国际国内银行盈利。在一个监管宽松的国家,这样的产品是不允许卖给普通人的,专业投资者是买不到的。他建议“最好不要单独开中介,因为你往往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标题:黄明:用资本开放倒逼改革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7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