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9字,读完约3分钟

国有企业已经成为腐败、任人唯亲、社会不公、不公平等各方面的象征

国有企业一方面饱受人们对其垄断不正当竞争的抱怨,另一方面又面临改革的困境;那么中国国企的出路在哪里?郑永年写道,国有企业的出路是深化改革,保持开放;退出私营部门,实现公平竞争的目标,在财富分配上逐步做到合理公平。

以下是郑永年教授的观点:

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国有企业日益成为公众投诉的对象。公众对国有企业的不满有着深刻的原因,因为国有企业的行为在许多方面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国有企业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尝试,但整个80年代都没有找到突破口。真正的突破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在朱镕基担任副总理和总理期间。当时,政府有三种主要做法:

一、国有企业的公司化、企业化。以前,很难说国有企业是企业,因为它们承担了许多非企业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每个企业都是一个小社会,不仅有经济职能,还有政治和社会职能。当然,这种形式的国有企业想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吻合。80年代做的是放权让利,就是政府把更多的利益转移给企业,让企业有追求利益的动力。在朱镕基时期,政府公司化的目标是将国有企业转变为真正的企业。这个目标可以分解成不同的方面,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当时的改革强调从国企分解很多社会职能,这方面确实做到了。

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国企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竞争机制。20世纪80年代,在国有企业之外开始出现一个非国有部门。然而,这种非国有部门并不构成对国有企业的真正竞争。到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20世纪90年代,中小型国有企业开始私有化或中国式私有化。虽然私有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国有资产流失,但方向是对的。没有这个过程,很难想象这么庞大的国企能走出亏损的困境。私有化极大地促进了企业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私有化对中国整体国民经济产生了结构性影响,即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达成了总体平衡。在此之前,国有企业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这种权力平衡反过来又导致了两个部门之间的竞争。

三是组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即“抓大放小”战略。“抓大”是指通过在重点地区设立大型国有企业来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企业通常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这个方向也对。作为后发展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发挥比发达国家更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国际经济领域。由于全球化,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的一部分,但在关键领域没有竞争力。因此,国家打算通过建立大型国有企业来参与国际竞争。

经过这些改革,国有企业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企已经脱离了改革前的亏损局面,积累了大量财富。国企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就规模而言,国有企业可以与世界上最大的企业竞争。事实上,国企早已是国内外各方“谈恋爱”的对象,都想和国企“见亲戚”。近年来出现的“国企”现象(即民营企业和地方国企都想和国企扯上关系,不管是自愿还是非自愿),很能说明问题。

为什么国企会被社会投诉

既然取得了这么多成绩,为什么国企还会被社会投诉?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郑永年:中国国有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8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