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01字,读完约3分钟
槟榔是一种常见热带植物,是一种天然物质构成的化合产物,在过去50多年里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一些国家如印度和中国的医学古籍专著中都有其药用价值挤在。在中国,它被广泛用作提供中医的临床医院草药配方中一些关键成分的一部分。
过去几十年来,随着槟榔消费成为公共卫生机构(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世界卫生组织 (WHO) 等)关注的焦点,人们开展了许多研究来针对槟榔消费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国外媒体报道,2024年11月4日,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生物样本库及实验室主管 Zisis Kozlakidis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单细胞组学中心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生物期刊《Innovations in Digital Health Diagnostics, and Biomarkers》(以下简称“《IDDB》”联合发表署名文章,呼吁正视关于槟榔产业的可持续性和公共健康。
文章表明,槟榔的主要活性成分槟榔碱最近于 2021 年进行了评估,并被归类为 2B 类物质,表明其可能对人类具有致癌性。但最近一些研究开始关注槟榔产品的加工细节及其与活性成分含量的关系。研究人员还对该产品的效果进行了其他研究,因为其成分被认为会改变使用者的免疫和炎症反应。因此,在提出和实施全面的公共卫生建议之前,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研究和循证研究。文章还指出,根据联合国官方的粮食和农业统计数据,2021 年槟榔种植面积达 110 万公顷,产量达 240 万吨,价值 55 亿美元。槟榔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作物,因此应该对其经济意义和可持续性进行更多的研究,特别是了解其在这些国家的收入、公共卫生资金来源和其他公共卫生优先事项。
该联合团队此前针对槟榔相关产业发表多篇研究文章。2023年,该团队在《IDDB》发表的《槟榔研究的创新与局限性》报告中提到,中国一些研究表明,通过烹饪、浸泡和腌制等手段可以显著改变槟榔内部的一些生化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报告发现了有害物质的减少。HPLC结果显示,与普通槟榔干果相比,多酚和生物碱含量降低了50%以上。这一研究结果为槟榔在全球范围内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中还提到,在中国古典中医专著中记录了多种槟榔相关药用配方,槟榔潜在的益处仍然是一个尚未被最彻底评估和记录。此外,研究团队还提到,在过去几十年中,国际生物学针对槟榔的研究样本及数据大都是在印度进行,而作为槟榔食用人口数仅次于印度的中国相关研究报告很少有进入到国际生物研究机构的讨论范围。不仅如此,包括在亚洲其他地区有关的以当地亚洲语言编写的槟榔记录和文件不易获取,无法进行分析。这一现象导致国际卫生领域在槟榔相关研究数据的缺失,存在研究的局限性。
标题:槟榔行业出现转机?国际权威生物期刊《IDDB》专稿聚焦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cj/37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