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0字,读完约4分钟

“从世界经济整体发展来看,日本地震无法改变全球经济复苏的基本趋势。”3月19日,中国国际金融协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在“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研讨会上说。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

在陈看来,如果排除核泄漏的失控因素,按照灾害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应该是可控的。也就是说,由于灾后重建后新创造的经济增长一般等于公共设施、住宅、生产性资产和商业运营损失的重置成本,并且考虑到日本东北部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日本地震并不能改变全球经济复苏的基本趋势。

但是,“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和金融的短期影响不容忽视,我们需要应对和防范。”陈对说道。他的逻辑是,一方面,发达经济体正在逐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进入经济复苏的正常轨道,通货膨胀率普遍较低,而新兴市场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通胀压力不断上升。作为全球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和能源、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日本为缓解危机而实施的强有力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更大的通胀压力;

另一方面,日本有着独特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特点是人口老龄化、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出口贡献高、长期国内储蓄、外汇储备和公共债务高。2010年,日本失业率连续两年超过5%,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降至59.6%的历史低点。特别是,公共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已经超过200%。如果加上地震的影响,日本的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会持续下去吗?会不会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资本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不言而喻,在人类发展史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不仅严重破坏了人类积累的财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不断促使人们通过自然灾害的表面影响,深刻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从国家层面上,陈认为,中国要有超前的战略思维和宽广的人文视野,跨越危机,从东西方文明的交替和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的角度思考如何树立和引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文观。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功创建了“中国发展模式”,其核心成果有:一是成功引入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西方市场经济结合中国国情的效率精神和创新思维;第二,始终坚持渐进式改革模式;第三,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市场资源和国家制度三大比较优势。奥运会的成功,汶川地震的成功救援,都与这个体系的优势息息相关。与此不同,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强政府弱的国家,同时社会也很稳定。两种模式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陈说,从地震后日本救援的实际效果来看,不难发现,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现代复杂社会管理中,大国保持强有力的国家控制将是有益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西方市场经济的效率精神和创新思维。事实上,东西方文明各有千秋,各有千秋,只有巧妙结合,兼容并蓄,才能促进或引领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谈到中国在危机救援中应采取的策略时,陈认为,中国应充分发挥公共外交的优势,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和互助共赢的理念积极参与危机救援。就像上一轮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一样,中国主动援助了陷入困境的国家,最近从北非撤出了中国公民,其他国家也对中国给予了全力支持,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帮助日本抵御灾难,通过公共外交为未来中日政府外交和国家战略合作奠定基础。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标题:陈雨露:日本大地震难改全球经济复苏走势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0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