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0字,读完约3分钟

如果只参考记忆的话,钱钟书先生是幸福的,他在指尖打通中外的努力往往给人“电脑数据库”的印象。但数据库毕竟只能罗列数据,显示异同,不能辩证分析,借鉴他人。其实现代电脑一般被国人称为“电脑”,似乎有点夸张。然而,现代计算机给时代和社会带来了飞跃,这是不争的事实。

80年代初,钱钟书先生的女儿钱媛教授有机会去英国留学。回国后,她偶尔谈起英国学者用电脑研究莎士比亚的戏剧,并取得显著成绩。受钱钟书先生的启发,他于1984年开始倡导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中国古典文学的收集、整理和校勘中。他想到了“中国古籍电子数据”这一课题,委托人付诸实践。当时有一场关于个人电脑信息处理能否成为中国文化的争论。而且中国古籍中的汉字数量远远超过了《康熙字典》所收录的4万字,所以汉字的容量一定是足够的。在工作之初,研究小组搜索了当时所有的“中国制度”及相关资料,请钱钟书先生挑选。经过深入了解,他决定采用仓颉输入法作为电脑汉字的工作平台。这种输入法有两个优点:一是输入法符合传统的中文规则;二是字数齐全,古代文献不允许删减。钱钟书先生每次去社科院都会亲自拜访课题组,用自己的贡献津贴多次资助课题组的创业。

从1985年开始,该研究团队首先建立了《论语》数据库,并成功出版了第一本由计算机编制的《论语数据库》,获得了大量科学的《论语》资料。钱钟书曾为《论语数据库》题词,并在序言中加了一段重要文字:理论上讲,计算器与人类使用的其他工具没有什么不同。当它没有被广泛使用时,除了需要完善之外,总会遇到一些阻力...抵制新事物是历史上常见的现象,抵制新事物最后的失败也是历史经常给人的教训。

如果《论语数据库》只是计算机的一个快速操作,是一个小测试,那么钱钟书先生交给研究团队的第二个任务,就是针对浩瀚的唐诗。研究小组开始这项工作后,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妥善解决了汉字库之后,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把整首唐诗的所有主文、异文、注释全部输入,校对了11遍。在大量程序和软件的控制下,可以在两分钟内解决所有唐诗的检索问题,达到准确、快速的目的。中外学者高度评价当时国内外最大的古典文献数据库,该项目获得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但钱钟书先生对此并不满意。他认为,把唐诗输入电脑,要靠汉字库支持的中文操作系统。没有对应的汉字库,就像拿一只小鞋子用纸糊着,用三百年唐诗穿在天堂的脚下,只能说是一本正经,滑稽可笑。电脑上的唐诗已经成功取代了桌上的唐诗,但这绝不是鼾声的结束,因为电脑上的唐诗还有很多问题。他在《计算机》唐诗中特意加了一句话:实践证明,能帮助人的计算机更需要人的帮助。

标题:钱锺书与中国古籍数字化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2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