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0字,读完约4分钟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于斌
6月4日,在浙江宁波举行的“2011年第四届中国开放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于斌在发言中驳斥了两种流行观点。首先,“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部需求。他认为,过去30年国内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已经超过70%,因此“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观点并不成立;第二,“末日博士”和美国经济学家鲁比尼说“2013年中国经济会硬着陆”,但于斌认为2013年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更不会崩溃”。
但他提醒,从“十二五”以后的较长时期来看,以快速工业化为特征的高速追赶进程即将结束。当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美元时,经济增长将大幅下降,中国将面临这个问题。
如何对当前中国经济内外需求结构、十二五期间宏观经济发展、更长时期的经济增长有更深刻的认识?会议期间,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于斌。
中国经济是“两轮驱动”
由于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高,带来了外部需求的高增长;同时,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国内投资和消费快速增长,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两轮驱动。
《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冲击了许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传统认识。现在的共识是,中国需要主要由投资驱动,出口需要主要由国内消费驱动。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情况来看,应该如何理解这个论断?
于斌:在我看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呈现出两轮驱动的基本特征。所谓两轮驱动,是指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外部需求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快速增长。事实上,内需和外需的快速增长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从1978年到2010年的30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9%,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被称为“中国经济奇迹”。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中国走过的路并不平坦。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经历了几次大的波动。当中国经济开始调整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急剧下滑。然而,我们只用了两年时间,中国经济在全球衰退中率先复苏。
中国经济时报:内外需求应该有怎样的比例结构?中国经济短期内可以走出低迷。原因是什么?是内需改善的结果吗?
于斌:从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来看,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有许多不同的模式。有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比如美国,其内需占总需求。比例达到90%,但也有主要依靠外需的国家和地区,如马来西亚,外需占60%;中国香港的外部需求占70%。实际上,内外需求的比例应该由每个国家的自身情况和发展阶段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的外需比重一直在上升。与大国经济相比,中国总需求中的外需比重高于美国和日本,但低于德国。总的来说,在过去的30年里,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超过了70%。也就是说,我认为指责中国过度依赖外部需求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经济时报:所以你强调了内需和外需是两个轮子驱动的观点。
于斌:对。由于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高,外部需求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国内投资和消费迅速增加。这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两轮驱动力。
中国改善了基础设施,大量技术人员使中国制造的质优价廉的产品走向世界。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基础投资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的来说,在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和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往往是外部需求。但在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恶化时期,外部需求大幅下降,中国经济主要由内需拉动。
正是因为中国经济具有双轮驱动的结构特征,所以在外需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有效启动内需,使中国经济在几年内走出低谷,走上正常增长轨道。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余斌:警惕中国经济高速追赶后遗症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3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