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1字,读完约3分钟

为什么美国优秀的创新能力没有进化成优秀的生产力?量化宽松政策后,美元和人民币将何去何从?作为最关心中国经济的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可能有代表性的解释

4月4日,曾多次访华的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菲尔普斯教授再次来到北京,在itei董事陈坚的主持下,与《全球金融》主编向松佐等中国学者进行了学术探讨。

近年来,菲尔普斯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和研究中国经济。菲尔普斯表示,“如何使中国成为一个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国家,同时保持其经济活力”,不仅极具挑战性,也使自己能够“反思过去十年所做的研究”。

在三个半小时的交流中,还没有完全从旅途疲劳中恢复过来的菲尔普斯,几乎涵盖了当前所有的经济热点问题,从创新发展到生产率难题,从量化宽松政策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经济活力来自创新

什么是创新?这是菲尔普斯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在根据新技术和现有技术的差异对创新活动进行分类时,率先关注创新的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 ~ 1950)曾将创新分为“渐进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并对后者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随后的研究发现,增量创新的累积影响与基础创新的累积影响几乎相同。

与此直接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模仿是否应该被视为一种创新。以逆向研发著称的中国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尽管“山寨”一词被反复用于嘲讽和淫秽,尽管中国的创新模式被西方媒体戏称为c2c(抄袭中国),甚至离开谷歌创业的李开复也获得了“李凯(Start) (Copy)”的花名。但是,从目前国外互联网巨头已经失去中国,而国内互联网公司能够蓬勃发展的情况来看,简单的技术移植并不是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

那么,哪些活动可以算是创新呢?创新的衡量标准和文化特征是什么?菲尔普斯有自己的解释和认知。

问:有哪些行为可以算是创新?

费:不同的人对创新有不同的解释。但我觉得不应该被称为“创新”的行为之一就是模仿。虽然这种最小成本的创新行为也可以证明这些国家正在密切关注世界的变化,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鼓励,但它确实是最不创新的。

1911年,熊彼特提出了关于创新的观点,“创新是企业家将新发明或发现应用于商业的行为”。熊彼特认为,没有一个国家是真正创新的,不同国家的唯一区别在于对新发明的敏感度。

第三种创新是“适应性创新”,即一个国家或整个世界为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适应性措施。现实世界的快速变化可以为创新提供足够的动力。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1899-1992)就一直在讨论这种适应性创新。

最后一种创新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些商业精英在金融部门的支持下,将一些新的灵感转化为现实产品。这些产品一旦成功,就可以称之为创新,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实的经济活动。相反,如果这个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成功,那么就不能称之为创新。

应该注意的是,不仅最后一种创新是最重要的,其他类型的创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决定其经济活力的最重要因素是一个国家的创新欲望和能力的强弱。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标题:诺奖得主菲尔普斯解读全球经济热点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3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