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9字,读完约5分钟
中新网3月3日电Chinanews.com金融频道获悉,近年来,PICC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保险,十一五期间农业保险费规模增长16倍。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裁颜屋表示,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不仅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近年来,PICC非常重视农村保险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增长16倍,创造了农业保险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五年期。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和覆盖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006年的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5.68亿元,增长近16倍。五年来,保险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险覆盖11279亿元,我国农作物投保面积从2006年的6000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11.6亿亩,增长18倍。五年来,共保农作物29亿亩,猪母猪2亿头,森林7.6亿亩。农业保险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农村和农民的防灾抗灾能力,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农业保险的护航下稳步发展。
颜屋说,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不仅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转变观念,建立政府主导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互通、政府行政职能与市场导向机制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体制,进一步拓宽渠道,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
(一)充分利用保险机制,提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
在中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二元结构中的落后极。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重视保险机制的运用,创新服务体系,更好地利用社会力量,这将有助于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
通过保险机制改善服务三农的方式,可以降低政府的管理和运行成本。在为“三农”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安排了太多的事情,在做不到的情况下,提出了增加更多机构、人员和资金投入的要求,造成了机构膨胀、行政成本高的现象。借助保险机制,充分利用保险公司在服务网络、风险精算、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方面的优势,创新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管理方式,采用政府制定规则、委托监管的方式,不仅可以精简相应的政府机构和人员,有效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和社会运行成本,而且可以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例如,河南省新乡市政府通过保险机制委托保险公司为338万农民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从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府工作人员从519人减少到56人,支出管理费从每年1000万元减少到300万元,有效避免了增加公共服务提供时机构和人员的扩张。
(二)充分利用保险机制,实现财政投资支农惠农的放大效应。
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了支农惠农力度,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但是,从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来看,财政资源的配置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如果充分利用保险这一金融工具,可以更好地实现金融投资支农惠农的放大效应。
第一,通过保险机制,可以充分发挥专业风险管理的优势,充分发挥金融投资在保障农村生产力中的作用。政府财政投入可以促进保险风险管理机制的形成,促进农村防灾防损的发展,有效增强农村和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减少社会经济损失,降低财政资金用于灾后救助的比例,使有限的支农惠农资金更多地用于农村生产力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充分利用保险机制,依托保险公司发展政策性棉花保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新疆分公司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防灾防损,在新疆棉花主产区建立防雹体系,形成防灾网络,有效促进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
第二,通过保险机制,将一部分财政直接补贴转化为保险费补贴,可以保证灾后农民得到足够的救助和足够的再生产启动资金。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各种财政补贴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但如果仅限于这种方式,就不能有效应对灾后对受灾农民的充分援助,满足农民恢复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如果把一部分直接补贴转化为农业保险补贴,政府提供一部分保险费补贴,农民的参与率就会扩大。当灾害损失发生时,保险机制会使农民及时获得相对充足的再生产启动资金。目前,从国家角度来看,没有覆盖农业生产主要领域的保险机制,难以获得灾后损失的有效补偿。例如,江西省在26个县开展了政策性森林火灾保险试点工作,覆盖面积81.6万亩,仅占试点县4828万亩林地的1.7%,覆盖率较低。在今年年初的冰冻雨雪灾害中,仅赣州就有10亿元贷款森林受到影响。由于缺乏相关保险,大多数受影响的果农无法获得损失赔偿,部分果农面临还款困难。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全国政协委员吴焰:保险可助力解决“三农”问题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