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3字,读完约3分钟

来天津河东区采访,记者没想到的是采访了几个哭的官员。

其中,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天津市河东区政府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刘庆昌。尽管49岁的刘庆昌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但他无法掩饰眼中的泪水。

负责工业建筑的拆迁,而拆迁和土地整理是刘的主要工作。不同于其他单一上市的地级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发只能通过旧城改造来实现,拆迁改造难度可想而知。

记者认为,河东区每一次卖地,每一次引进项目,都涉及到拆迁,与维护稳定息息相关。就北京而言,如果拆迁工作做得不好,各种矛盾处理不好,可能会有大规模的去北京事件,甚至是不可估量的极端事件,这些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以扰乱整个社会发展格局。

2008年,万达项目与河东区签订合同后,根据合同,河东区必须在6个月内将所有占用的项目用地安排为“清洁用地”。当时,51万平方米的项目用地分布在不同系统、不同行业的各个单位,包括河东区政府管辖的事业单位、历史遗留的破产国企、300多家商贩聚集的批发市场。

这么复杂的拆迁环境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在项目拆迁期间,瘦了10多公斤,和刘一样焦急。河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压力也比较大。刘庆昌不敢忽视从挨家挨户的动员到动迁单位的安置。“我们区委和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参与,每天都要去现场看工程进度。”刘说道。

刚开始搬迁进展顺利,但是搬到灯具批发市场,遇到了很大阻力。300多家灯具厂商几乎集体说“不”,并以去北京请愿的方式威胁河东区政府。此时离合同规定的土地交付期限越来越近。焦虑和压力使刘庆昌不断失眠。他亲自挨家挨户上班,多次请商家喝酒吃饭,坦诚相待,感动人心。渐渐地,抵制拆迁的商家开始失去了情感上的对抗。最后,在合同期内,全部拆迁顺利完成,整个拆迁过程中没有出现上访或极端事件。

其实河东区每引进一个新项目,都有可能面临这么大规模的拆迁。似乎各种各样的困难拆迁对刘来说已经司空见惯。在拆迁过程中,他的家人受到了威胁,甚至被绑架,这让刘庆昌感到非常内疚。说到这里,刘哽咽了。

在天津河东区的采访中,记者深刻体会到,河东区委、区政府的各级干部似乎都有“绝望的三郎太”精神。刘庆昌不是一个例子。无论房管局还是招商局,都可以不惜任何成本和费用引进一个大项目。平日里温文尔雅的女干部可以为了项目在酒场里沉醉。平日里,庄重的男领导可以放下身段,请小生意小贩喝酒吃饭。区委书记张建星可以24小时启动万达项目。

“没有官气,没有衙门作风”,这是记者对河东区委区政府的第一印象。

为什么河东的政府作风可以如此“与众不同”,是什么促使这些人如此努力?河东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告诉记者:“书记和区长都亲自参与,一切都在前面做。上面领导带头,下面自然跟着。政府的工作氛围必须是自上而下的。”

记者不服输,敢争是河东干部的第二印象。

事实上,每个城市都可以作为一个企业来管理和运营。记者认为,城市运营需要融入一些企业思维。更多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远比仅仅喊着“假大空".”的口号更有意义

标题:天津市河东区政府建委刘庆昌:“拼命三郎”为哪般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