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6字,读完约3分钟

世界银行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1月24日晚表示,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只要中国做好居安思危的准备,决心解决体制问题和矛盾,无论世界经济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经济都有望保持8%左右的增长率

1月24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召开“学者对话媒体”圆桌会议。林毅夫应邀回到他创办和担任董事10年的地方,全面阐述了他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和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看法。

林毅夫说,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表面上是希腊、爱尔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以及所有发达国家的历史高失业率。但通过这些表象,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发达国家产能利用率不足,尤其是房地产等领域产能过剩。他说,据统计分析,虽然经济已经复苏了一年多,但发达国家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仍比正常水平低10%左右。

然而,他也指出,尽管认识到这一点,各国在政策选择上仍然面临一些困难。面对危机,传统的对策是凯恩斯主义的积极财政政策。但是,积极的财政刺激会加剧公共财政赤字的积累,人们可能会对未来的财政金融形势失去信心。但是,如果由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失业率上升,增长率下降,政府福利支出就会增加,财政收入就会减少,最终就会出现公共财政赤字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财政政策的选择似乎已经走到了死胡同。

林毅夫说,“面对这一系列困境,我们仍然需要凯恩斯主义,但我们必须超越凯恩斯主义。”

他说,当前国际经济复苏的最大挑战是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70%的发达国家产能利用率普遍较低。为了走出全球经济困境,我们应该增加投资,特别是那些可以消除瓶颈和提高生产率的投资。如果能增加投资,对资本品的需求会增加,产能过剩会减少,就业会增加,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会变好,经济增长会加快,对房地产的需求会增加,金融部门的坏账可能会减少,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和地方债务危机也可能会消除,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例如,林毅夫表示,去年11月在20国集团峰会上达成的首尔发展共识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峰会结束后,新加坡和世界银行联合召开了东亚基础设施融资高层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新加坡准备用主权基金向东亚地区承诺5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发展基金,以支持东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林毅夫将类似措施与美国二战后在欧洲实施的马歇尔计划进行了比较,称如果能在世界范围内设立更多此类基金,预计将为全球经济复苏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在演讲的最后,林毅夫对中国经济发表了评论。他认为,中国经济在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环保、教育、医疗等方面仍有很大发展。,但仍然需要警惕房地产泡沫等可能的因素,因为最近那些经历奇迹般增长后突然停滞的国家,如日本和爱尔兰,普遍受到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影响。他还坚持自己近年来的一贯立场,强调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等制度性问题。

“在这里风景得天独厚的条件下,一方面要居安思危,另一方面要有决心和实力,把这些制度性问题解决好。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相信不管外面风吹雨打,中国8%的增长在10年、20年内肯定是没问题的。”

林毅夫说,2000年,中国有11家世界500强公司,当时美国有近200家,日本有近100家。财富500强企业在全球经济中实际上与这个国家的整体规模有着对应关系。到2025年,中国将达到与美国相同的经济规模。“当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20%。我相信我们的财富500强公司将达到200家,对世界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大。”

标题:林毅夫忧虑的体制性问题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5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