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6字,读完约3分钟
“一个人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迷上了,不仅仅是‘好’,更是‘开心’!”
说这句话的开心的人是邹韬奋。
他是著名的记者、活动家、政治评论家和出版商。他主编的《生活》、《大众生活》、《全国抗战周刊》、《生活日报》风靡海内外,其中《生活周刊》单期发行量达到近20万份。今天,这种循环不可低估。
更重要的是,邹韬奋并不以“低俗趣味”吸引读者,而是在出版业务上以内容取胜,以时事、公益为导向,在选稿上崇尚“有益”、“有趣”。《生活周刊》正是在“有趣而有价值”的口号和办刊的主导精神的指引下取得了胜利。
1944年,49岁的邹韬奋因病去世。他生前没有入党,却受到中共中央的赞誉——“我们党的光荣”,因为他“为民主政治、文化事业……服务到最后一口气”。
我经常管理“审查委员会”
邹韬奋是以记者的名义走向世界的,但他在当时是名人。
1938年2月9日,他第一次去重庆,重庆的报纸在第一个模特市场永年春餐厅为邹韬奋举办了一场盛宴。10日中午12时,应剧作家曹禺、宋志德、陈白晨的邀请,邹韬奋、叶圣陶来到生街口生生饭堂举行宴会座谈会。下午4点,应中央大学校长罗嘉伦邀请,邹韬奋在沙坪坝中央大学发表演讲,全场2000余人。
邹韬奋的名气来源于他创办的“六刊一报”和生活书店,而他的名气则来源于“七君子案”。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国民党政府以危害人民罪逮捕了邹韬奋、沈钧儒等七人。据说蒋介石曾邀请他“当面谈”,被邹韬奋拒绝。三年后,邹韬奋在重庆得知蒋介石要收他为陈布雷第二。
1938年底,邹韬奋又去了重庆。这次旅行的目的是把装有书籍、期刊和报纸的生活书店从武汉搬到重庆。
在重庆,邹韬奋最常去的衙门是书刊审查委员会。委员会严格审查生活书店,以免“异端”言论在市场上蔓延。
尽管多次去住宿,书籍和杂志审查委员会没有表现出怜悯。到1941年2月,除重庆分店外,国统区的50多家生活书店分店全部被当局关闭,所有员工被逮捕或开除。
1941年2月23日,在第二届全国政治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前,邹韬奋摘下国家政委的黑帽子,南下香港。
前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邹韬奋之子,历历在目地回忆着父亲南下后的情形:“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关闭了全部56家生活书店。他(邹韬奋)留不住重庆,从重庆跑到香港。”
邹韬奋走后,妻子沈粹缜的安全受到威胁。邹家华回忆说:“我们决定离开,是因为我们活不下去了。那是1941年,我15岁,弟妹还小。妈妈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趁着机会跑报警逃跑了。因为间谍要躲避警报。我们只从重庆带了两箱到南岸,从一家汽车公司坐车到贵阳。从贵阳到桂林。后来是徒步。生活书店的一个同志陪着我们,在孩子走不动的时候雇了一个轿子坐着。玉林后去湛江,然后从雷州半岛坐船去香港。当时是飞行。我们坐在货船的底部,船上全是运往香港的鸡鸭。”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吾党的光荣”邹韬奋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5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