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6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访谈录

产业转移与深化教育: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

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货币政策收紧,再次将大量中小企业推向停产、半停产甚至破产的边缘。其中,以第一次人口红利起家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比相当大。

根据4月底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报告,中国已经过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同时,中国劳动力存量将在2015年左右开始下降,人口红利窗口将关闭。

“第一次人口红利有限。在逐渐消失后,还可以创造条件使用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二次人口红利可以是无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云5月12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蔡芳认为,通过产业转移和教育,中国企业可以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劳动力短缺是中国人口红利结束的前奏

中国企业报:2011年初,中国很多地区的企业都出现了“用工荒”。你认为中国真的到了用工荒时期了吗?

蔡芳:随着人口进入低生育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下降,预计在2015年左右达到峰值,之后绝对数量开始下降。这种长期趋势体现在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数量增量相应减少,农民工工资逐年增加。

这种情况体现在企业的用工上,导致普遍的“用工荒”。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适应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产业大多是由非农业劳动者创造的。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缓慢增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扩大,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正在消失,而沿海地区直接感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内地很多农村劳动力不用去东南沿海就可以在家门口实现良好就业,在家门口的消费相对低于沿海地区,所以自然留在家乡工作,这也加剧了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上涨。

中国企业报:如何理解“人口红利”?

蔡芳:人口红利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理论概念。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民工成为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业产品占领国际市场。

在整个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不断增加、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阶段,这从劳动力供给充足和储蓄率高两个方面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源泉,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

值得强调的是,获得人口红利是有条件的,尤其是一系列的制度条件。

其实有两种“人口红利”:第一种纯粹是从年轻人口结构中获得的,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给充足和储蓄率高。过去,正是这种人口红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是指人口老龄化条件下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人老了,就会形成以后存钱的想法。无论是通过养老保险制度还是通过自己的安排,他们都会把钱拿出来,通过资本市场或其他投资获得收益,从而维持经济增长所需的储蓄率。另外,如果人口受教育程度高,未来的职业和产业结构会更适合老年人,社会不会认为他们的价值降低,他们还是好工人。

中国企业报:人口红利和用工荒有什么关系?

蔡芳:随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地区之间的逐步转移,中西部地区深化教育可以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潜力,这可以使中国制造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从而维持人口红利。

我们所说的人口窗口也可以称为人口机会窗口,通常以人口抚养比结束下降趋势的时间来表示。抚养比的计算定义是以16岁以前和65岁以后的受抚养人口为分子,以16岁至64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为分母,计算两者之间的比例。

我个人认为,虽然第一次人口红利即将结束,但仍有机构潜力没有得到挖掘。比如农民工市民化就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农民工作为稳定的劳动力供给和巨大的消费需求,成为公民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即使在2015年之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仍然因地区而异。这可以通过形成产业转移的严阵模式为我们提供一个缓冲期,通过发展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为延长退休年龄做好准备,迎接第二次人口红利。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产业转移和深化教育: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7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