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73字,读完约2分钟

碳强度指数作为约束性指标,首次写入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十二五”规划,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在未来五年内降低17%。

“这表明,气候变化在中国不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而是一个需要大力推进的工作领域。”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副巡视员孙震向本报解释。

与节能减排目标一样,碳强度指标也会对国民经济和企业运营产生重大影响。“十一五”最后一个季度,一些地方政府在完成节能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了停电、弄虚作假等问题。因此,碳减排计划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碳强度指标的分解和评估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首次尝试。与节能减排指标不同,从“十一五”规划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孙振说:“这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他认为,碳强度的实施不能单靠行政手段,必须引入碳交易等多元化市场机制,拓宽碳减排的渠道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

中央政府不能分享碳强度指数

21世纪:据报道,17%的碳强度指数已初步分解到局部地区,各地已明确未来五年的碳减排任务。这种分解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孙震:据我所知,和节能减排目标一样,碳强度指标的分解也经历了一个中央和地方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双方相互沟通的过程,考虑了各省市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潜力、能源结构、新能源发展潜力等各种因素。最后,每个地方的指数都会是一个相对科学公正的指数。

21世纪:碳强度指数分解只是碳减排的第一步,那么在接下来的碳减排行动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如何更好的合作?

孙震:确定任务指标,然后分解任务,是一种有限的管理方法。很多人很关心指标如何分配,但在我看来,这个分配环节有其意义,但并不是全部。

就中央而言,指标分解了,就没事了吗?在我看来,中央主管部门不应该划分,除了指标分解,还要加快制度创新。这是未来五年气候变化工作最紧迫的部分。应自上而下建立机制,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供更广泛的系统空和更灵活的市场手段。否则,为了完成“十一五”期间的节能任务,会重复出现停电、弄虚作假等诸多问题。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孙桢:碳强度指标落实不能仅靠行政手段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7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