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86字,读完约2分钟
昨天,易宪容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金融市场和信贷问题的博文,指出中国金融市场的信贷性质和激励运行机制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在欧美,信用由市场和法律担保,而在中国,政府权力是基于血缘关系的隐性担保。很多人没有区分这种差异,总是用欧美国家的监管指标和计量模型来衡量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使得很多理论误导政府判断国内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这可能是目前国内金融体系最大的风险。这种误解和过度的信贷扩张无论如何都会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埋下巨大的潜在风险。
文章指出,中国银行业仅在规模扩张、资产增长率和利润水平上升方面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水平。事实上,银行业的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资源的注入。金融市场的信用是由隐性的政府担保构成的,因此使用信用的当事人很容易承担政府或社会使用信用的成本和风险,利润归自己所有。这将不可避免地鼓励各方尽一切可能无限期地扩大信贷,无论是银行还是股票。还会鼓励人们过度追求高风险市场和产品,金融市场投机盛行。比如国内房地产市场,银行和炒房者都会过度使用银行信用贷款。原因是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大不仅是其银行竞争力的核心,也增加了银行的利息收入,风险将由政府承担。同样,对于炒房者来说,即使房地产泡沫破裂,最终也是银行和政府买单。
易宪容认为,信用是一种概念,其本质会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不同,这决定了金融市场的结构和金融市场信用扩张的程度。比如,已经证明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合理性在于缺乏多元化,未能走向以直接融资为主的美国市场,以及对创新和相应风险的低容忍度的客观环境。但实际上,中国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社会的低风险容忍度完全是由中国目前的信贷基础决定的。
文章的结论是,如果我们能够从中国信用的本质入手,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金融体系风险的根源,并建立防范风险的制度安排。否则,我们只知道国内金融体系的风险,所以很难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化解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
标题:易宪容:中国金融市场上的信用与国外有本质不同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7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