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15字,读完约2分钟

孟正在辅导大龄残疾人。我们的记者杨天笑照片

在乐言胡同110号,在“北京惠玲”所在的庭院门口,一个小男孩拿着一个垃圾桶走了出来。看到记者走在门前,小男孩一边倒垃圾一边主动问记者来意。当他得知是来采访孟的时候,他拉着记者的手,高高兴兴地把记者带进屋里。

"他是个学生,非常乐观,会跳迈克尔·杰克逊的舞."几分钟后,记者见到了孟。她说这些孩子是智障。他们通过学习自理能力和艺术课程,学会了与人交流,学会了帮助和照顾他人。

我们的基层组织必须异口同声,“我们最缺资金”!为什么我们总说缺这个缺那个,却不敢说真正“缺”的是钱?——《孟》

工会干部致力于人道主义事业

在体制和经济困难中成长起来的惠玲,探索智障人士社区康复带,“逃离”,孤儿和残疾儿童,寻找导演惠玲,期待人和非洲的登记

20世纪80年代,高中毕业的孟成为广州解放家具厂的工会干部,分发劳保用品,写板报...日子一天天过去,孟总觉得少了些什么。1985年,孟偶然读到时任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的一篇关于人道主义精神的文章,这使她的思想活跃起来。

“邓小平的儿子正在从事这项事业,将来肯定会有前途的。”带着这样的想法,对“人道主义精神”不甚了解的孟,决定开始自己的“人道主义”事业——残疾人康复,并把服务人群锁定在弱智人士身上。当时福利机构都是国家办的,孟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如果她想经营福利机构,她只能从海外寻求资金和经验支持。同年5月,孟访问香港,获得香港明爱的支持。

孟回到广州后,立即着手招生。招生效果出奇的好,几百个家长带着孩子报名。据港方专家合作,根据人力和经验,第一期只能招收50名轻度智障儿童,但孟受不了父母渴望的目光,主动超额招收了96名儿童,其中不少是中度以上智障儿童。

当时政府办的福利机构按照规定只收轻度智障学生。从康复的角度来看,这有其科学的原因,但也造就了很多中度智障的孩子,使他们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成为民政对象。在某种程度上,最高精神的出现及其在标准上的妥协填补了这个空白人,这些残疾儿童有机会上学接受教育。

在香港家长、爱心人士和慈善组织的帮助下,广州凌志学校于1985年诞生,是中国第一所外商投资的智障人士特殊教育学校。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孟维娜:让智障人士进入社会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8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