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9字,读完约4分钟

“从发出声音到引领未来”是接替龙永图的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的期望。 博鳌论坛10年。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海南小镇见证了这个讨论亚洲问题最重要、最成功的话语平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小镇本身不断变化的轨迹也显示了一个大国和平崛起的背后。作为像达沃斯夏季论坛一样永久落户中国的重要话语平台,博鳌对中国的意义远远超过这个遥远渔村在中国地图上的分量。 可以说,博鳌论坛的成功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机会在于,这样一个民间的、开放的话语平台,离不开“博鳌之父”和商人蒋,离不开、细川护熙、拉莫斯等前亚洲政治家的大力推动;不可避免的是,过去十年是全球经济结构重组的十年。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经济体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亚洲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贡献不再具有可比性。如果没有博鳌,还会有另一个论坛发挥“亚洲之声”的作用。【/h/】然而,我们在欣喜于博鳌“天降大任”在过去10年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要探讨博鳌论坛的未来——10年后它能否成为达沃斯论坛那样当之无愧的“经济晴雨表”?能否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政界、商界、学术界人士参与讨论的最佳选择?能否成为真正发出“亚洲之声”的最重要平台?【/h/】至少目前,博鳌很难给出如此自信的答案。 首先,在定位上,博鳌论坛还是缺乏一个非常清晰准确的外部印象。当我们谈起达沃斯冬季论坛时,人们会立即想到每年年初在白雪皑皑的瑞士小镇举行的这场全球政治、商业和学术界的大聚会,它起到了“世界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但是,在博鳌论坛谈到“怎么办”的时候,经济界还是很难马上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更别说普通人知道多少了。 有识之士认为,博鳌论坛的主办方似乎在对论坛的功能摇摆不定:是要把博鳌打造成为中国国际领导力提升的新标志,还是希望博鳌成为推动亚洲一体化的主要引擎?前者意味着优先考虑自我表达,后者意味着优先考虑促进“亚洲共识”和“包容性发展”的形成。这种不清晰也决定了论坛思路的模糊。【/h/】博鳌论坛虽然一开始是作为一个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民间民间讨论平台建立起来的,但与同样是民间的达沃斯相比,博鳌无论是从参与者的广泛性,还是渗透意识形态的对抗,都是难以匹敌的。就目前而言,论坛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刻意推动,比如每年都会有一位国家领导人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h/】其次,从参与者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来看,博鳌论坛还处于东亚和东南亚主导的阶段,很难完全代表亚洲。周文重还承认,“目前的论坛理事大多来自东亚、东南亚和东北亚。相对来说南亚中亚西亚还是比较少的。我希望有更多的亚洲企业家加入进来,使参与地区更加平衡。” 在金砖国家峰会的帮助下,几位国家元首出席了今年的博鳌论坛,这有助于提高论坛的知名度。但来自中亚、西亚、南亚的罕见代表依然表明,博鳌论坛要真正发出具有充分代表性的“亚洲之声”,形成“亚洲共识”,甚至推动“东亚一体化”、“亚洲共同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欧洲或北美相比,由于历史或政治制度、文化冲突等原因,亚洲国家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没有真正做好亚洲一体化的准备。然而,正如有识之士所说,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家间的日益相互依存,深化亚洲一体化和人们对某种“亚洲身份”的承认已被提上日程。 这是博鳌论坛迫不及待的机会。博鳌论坛要想在未来10年获得更大的声望和影响力,就应该加强在亚洲的定位,设置有影响力的话题,吸引全亚洲的代表。 只有这样,博鳌论坛才能尽快跟上达沃斯论坛的步伐,才能代表亚洲,才能发出真正的“亚洲之声”。

相关主题:

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

标题:周文重:期待真正的“亚洲声音”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