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87字,读完约9分钟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良好,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工业生产稳步增长,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刚刚过去,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稳定增长、调整结构、防止通货膨胀等多重任务。这些任务从长远来看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但从短期来看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取舍、协调、取舍。作者认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或者说最紧迫的任务,是防止和遏制严重的通货膨胀。

货币存量已经超过了美国

进入新世纪(002280)以来,中国进入了物价上涨的通道。针对当时的情况,2007年中国提出了“稳定物价”,2008年提出了“两防”(防止经济增长过快导致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放缓,也导致了价格的下跌。经过短暂的沉寂,2009年11月cpi同比增幅由负转正,结束了连续9个月的负增长,当月增长0.6%,12月增长1.9%。2010年上半年基本保持稳定,cpi增长2.6%;7月以后,逐月同比,逐月环比;10月同比上涨4.4%,创24个月新高;11月份同比增长5.1%,创下28个月的历史新高。

短短几个月,食用油、白糖、棉花价格分别上涨43.4%、48.3%、71.1%。价格上涨从食品蔓延到非食品,从消费品蔓延到服务。黄金、珠宝、艺术品等狂热炒作;铜、锡、镍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价格,以及棉花、租金、管道天然气和儿童保育费用等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都大幅上涨。从大蒜到房价,噪音很大。经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一系列措施,12月cpi增速降至4.6%,但今年1-2月又升至4.9%,3月达到5.4%,创32个月新高。

今年第一季度,流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2%,食品价格上涨11%,工业生产者购买价格上涨1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7.1%,住宅价格上涨6.5%。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价格的大幅、广泛、有影响的上涨,不是结构性的涨价,也不是纯粹的通胀预期,而是现实而明显的通胀。

本轮通货膨胀是各种因素交织、重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经济长期过热,直接原因与近两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的副作用密切相关。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中国经济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通货膨胀奠定了坚实的货币基础。2008年投资17.3万亿元,新增贷款4.2万亿元,m2达到47.5万亿元。2009年投资22.5万亿元,新增贷款9.6万亿元,m2达到60.6万亿元。2010年投资27.8万亿元,新增贷款7.9万亿元,m2达到72.6万亿元。

三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67.3万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1.7万亿元,分别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64.3%和20.7%。广义货币m2减去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超额货币为16.1万亿元,2009年为27.1万亿元,2010年为30.4万亿元。2010年,m2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82%,比2008年高出65%以上。按照现在的汇率,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但是货币存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同比增长25%,新增人民币贷款2.24万亿元。3月底m2增长16.9%,投资和信贷扩张压力依然存在。

从长远来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投资和货币信贷供给的超常增长对价格的影响,不仅体现在cpi和ppi所覆盖的普通商品价格上,还体现在以房地产价格为主的资产价格的暴涨上,最终为通货膨胀奠定了基础。

会不会演变成滞胀

从目前的经济和价格运行来看,中国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连续七年丰收,部分行业产能相对过剩,工业消费品市场总体供过于求,大部分产品供应充足,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实施,货币信贷增速下降,有利于保持今年整体价格水平基本稳定。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影响价格稳定的因素很多。据初步估计,今年的加息影响超过2.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季度3.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2.7个百分点,第四季度0.7个百分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并没有消除。除了投资通胀、货币流动性充裕等因素外,推高价格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从外部来看,进口通胀压力加大。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未来全球流动性过剩将持续,美元将继续走软,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可能进一步上涨,直接推高国内相关商品价格。2010/2011年,世界粮食产量和库存较上年减少,我国对外依存度高的大豆、小麦、玉米、棉花产量低于需求。最近中东、北非特别是利比亚的动荡以及日本的地震进一步造成了更大的进口通胀压力。

在国内,成本驱动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长期趋势。今年恰逢地方政府换届和“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各方面加快发展动力强劲。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原材料、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成本逐渐增加,节能减排、资源价格改革、税费改革也应积极稳步推进,这些都增加了价格上涨的压力。再加上国外热钱的流入和部分国内热钱的投机,不仅会推高相对短缺的国内商品价格,放大涨价效应,而且必然加剧社会恐慌,对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目前突出的问题是通胀压力越来越大,通胀预期越来越强。许多人担心cpi能否稳定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预期目标的4%左右。有些人担心经济过热是否会导致严重甚至严重的通货膨胀。有些人担心,如果消费物价指数不能得到抑制,国内生产总值将继续下降。两者相遇后,今年会不会变成滞胀?

抑制严重通货膨胀的三个方面

通货膨胀强于老虎。我们必须以遏制严重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继续实施各项调控政策,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走势的影响,将价格上涨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第一,加强流动性管理。按照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应交替使用量化和价格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增加汇率波动弹性等。,有效保持通闸的流动性,努力减少新增货币供应量,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吸收消化不断增加甚至被动超支的货币。密切关注境外游资逐利流入和境内投机资金流动,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投机引发价格异常波动。

二是保证市场供给。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保证粮食播种面积,搞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运输和供应,稳定农业和粮食生产,强化“米袋”省长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000061)流通体系建设,完善重要商品储备体系和主要农产品临时仓储体系,以扩大国内稀缺物资进口监管为契机,完善各类重点商品市场和价格控制计划,完善应急商品配送网络。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大力推进农业超市对接,支持大型粮食物流节点、蔬菜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建设,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第三,加强价格监管。依法建立健全价格调节基金,加强对居民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的市场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价格波动的异常因素,采取果断措施,防止蔓延和扩大。把握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调整的时机、节奏和力度,落实治理和规范收费规定,继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高收费标准,禁止乱收费、超标准收费和变相收费。规范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中长期交易,清理整顿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遏制过度投机。加强价格执法,严厉查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变相涨价、串通涨价等各种违法行为。加强价格信息发布,增强价格信息透明度,引导社会稳定预期。

这一轮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食品和住房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居民生活影响很大。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和解决价格过度上涨的影响。

第一,补助。进一步落实增加居民价格补贴等各项政策措施。我们将大幅增加农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逐步建立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贴联动机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价格上涨联动机制,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缓解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不利影响,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二是提高工资。引导地方政府只改变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模式,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实施收入倍增计划,不断提高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者的收入水平。

第三,减轻税收负担。抓紧实施税制改革,推进从生产环节向消费环节纳税的税制改革,大幅度降低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税负水平。进一步落实清理各类企业相关费用、有效减轻企业负担的相关政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各类成本上涨对企业的不利影响。抓紧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税率。

标题:尹中卿 :防止和遏制严重通胀是当务之急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