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22字,读完约2分钟

国际收支顺差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趋于平衡应该是大势所趋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部主任章小蕙24日在央行网站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随着市场本身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应该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完善,利率和汇率改革将继续推进,中国的货币政策将更有资格逐步增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工具的作用,从强调量化监管转向更多地使用价格型监管。

章小蕙认为,目前中国货币政策仍面临国际收支失衡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央行仍需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流动性总闸门。国际收支顺差导致流动性过剩,不仅是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外包、加速供应链重组和国内资源禀赋竞争优势的反映,也与外向型发展战略和围绕这一战略的长期金融体系、收入分配体系、贸易体系、价格体系、汇率体系等因素有关。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出低消费率和高储蓄率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存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持续。

她说,目前,中国实现了“控制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阶段性改革目标,央行实行了二元利率调控模式,即一方面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上限和下限)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各种央行利率引导市场利率。在利率传导机制较差的情况下,存贷款基准利率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央行的利率调控能力。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利率工具的使用,利率调整更加频繁,利率调控手段更加灵活,调控机制日益完善。

目前存款准备金工具的套期保值效果甚至超过公开市场操作。随着套期保值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商业银行购买意愿、流动性冻结深度等因素的制约。存款准备金工具具有主动性强、流动性收缩及时快速、流动性冻结长期“深”的特点,更适合处理中长期和严重的流动性过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锁定部分基础货币,降低货币乘数,从而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对货币信贷总量的调节作用更大。

标题:张晓慧:货币政策将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