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0字,读完约4分钟

国企使命几何?

90年代,国企最大的问题是亏损。SASAC成立后,国企抛尽了包袱。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国企都很漂亮,基本都是退出竞争领域,专注于一些垄断行业。

改革的一个目标是经济中的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在平等竞争下共同繁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事实上这个目标似乎很遥远。私营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正处于一个非常暗淡的增长困境中。一些曾经是行业龙头的民营企业,在“国进民退”和“外进民退”中被鲸鱼吞掉了,比如苏泊尔(002032)、德力西等。似乎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压制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整个产业结构无法调整,整个产值无法提高。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政策要求国有经济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实际上这种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比如汽车行业,几个领先的国企居然给别人做婚纱,合资生产的国外品牌都没有自己的R&D,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怎么能起主导作用呢?然而,那些跨国企业不仅享受外资的超国民待遇,还利用国有企业享有的特权和利益,从而在国内汽车行业获得了相对于民营企业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在国内中高端汽车市场获得了垄断地位。正是因为国企和外资总能享受到看得见看不见的超国民待遇。因此,在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跻身世界500强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竞相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此同时,空民营经济的生存和发展仍然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制,总有一些无形的东西挡在前面,这是人们常说的。

国有企业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但实际上这一初衷并没有成为现实。相反,许多地方国有企业正在挤压和排挤民营经济,进而进一步垄断。比如电信行业进一步延伸到下游电信增值服务,中石油也进入城市燃气的供应和零售。当上游环节的垄断企业没有受到严格的反垄断规则的约束和监督时,你怎么能指望其下游行业会有公平竞争呢?石油零售业的现状证明了这一点。这个地方的零售市场必须是寡头垄断的,原有的民营零售企业必须被迫退出。经济是一个整体,没有办法分开发展。不能指望垄断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然后指望其余经济领域自由公平竞争。这根本不可能。例如,国有企业垄断上游大宗原材料供应,掌握进出口权,而这些企业却要在下游行业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竞争。怎么会有公平竞争?

国企是想以促进整个经济发展为己任,还是单纯追求当期财务收入最大化?国有企业在国有经济中的定位不仅是创造经济效益,而且是创造社会效益,其中社会效益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在国企用体面的东西证明不了自己,包括李荣融对国企大而不强的认可。比如,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这里的公司治理水平是指创造长期价值的水平,这取决于创新的水平。在SASAC总结的国有企业改革30年的成就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利润增长的数据和资产增长的数据。

国企的利润从哪里来?

国企和垄断行业的利润从何而来?不是依靠自身的成长,而是整个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具体来说,国有企业的利润增长主要取决于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导致国有企业控制的垄断资源租金增加,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国有企业的利润主要集中在垄断行业。当然,客观来说,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这也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

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政策壁垒,每一轮宏观调控都受到民营企业的挤压。以节能减排为例。有的地方采取政策保护大企业,牺牲小企业,都是小企业。要知道我们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问题本来就是监管范围内的问题,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企业的规模不能决定采用什么方法。但现实中这种不平等的情况经常发生,导致民营企业在监管中死亡。在垄断行业,比如金融,如果民营经济进不去,长期来看是无法保持增长的。政府必须在政治、法律、监管和监管层面平等对待所有企业,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谈谈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公平竞争。只要垄断不被消除,只要政府不一视同仁地对待政策、立法和宏观调控,那么政府就没有真正重视民营经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就无法深化。如前所述,改革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与国有经济的公平竞争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可或缺的前提。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国企十年成就与未来改革的重点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2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