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09字,读完约11分钟
在拥有2300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上海,每天的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2万吨,每16天的生活垃圾可以建造金茂大楼。 如果垃圾分类解决无序的话,垃圾包围就没有危险了。
前几天,上海市积极寻找解读城市垃圾围城的“道路”,明确了新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4种,并设置筛选人员辅助分类,解决垃圾围城的“困难”。
今年的上海市还重点推进电子废弃物、废衣物、玻璃、废荧光灯等废物资回收系统的建设,人均生活垃圾解决量以减少5%为目标,控制在每天0.66公里以下。
为什么要确定全过程分类?
三年来,人均产量从0.82公斤下降到0.7公斤
记者说,上海市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业务,把这个事业目标列入上海市“十二五”快速发展计划纲要。 对此,上海已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规定:《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方法》等法规、规章,提出了执行生活垃圾分类解决的大致要求。
年3月,上海市政府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生活垃圾管理的若干意见》,确定推进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 年1月,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员会和市绿化市容局共同印发了《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指南(试行)》,确定了分类标准、收集容器设置、分类标识等规范。
通过连续三年将“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必须先行”项目作为市政府年度的事实项目,上海的垃圾分类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到去年10月末,上海市约有631个菜场、403个机构、1244个企业事业单位、991所学校、108个公园参加了垃圾分类,覆盖了约196万户居民。
其中,贸易菜场垃圾分流和居民区厨房垃圾小分类日平均达到920吨,人均生活垃圾日解决量已经从每年的0.82公里下降到现在的约0.7公里,进入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等末端处理设施的垃圾解决量逐渐减少
有多少市民想参加垃圾分类?
分类推进缓慢的三个问题:标准标识不明确、混载运输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日前发表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状况调查报告》,98.9%的市民表示想参加垃圾分类,但调查反映了垃圾分类推进缓慢的三大要点:垃圾分类标准的标识不明确。
根据这次的调查,大部分市民都希望垃圾分类,讨厌的只不过是1.1%。 其中,“有利于环境保护”是市民想进行垃圾分类的第一原因,持有这一观点的占有意者的95.6%。 26.4%的市民表示“总是可以”和垃圾的分类投入,57.6%表示“几乎可以”,14.4%表示“偶尔可以”,只有1.6%表示“完全不能”。
实施垃圾分类的居民评价了现在小区的垃圾分类减量状况,其中“满意”为13.6%,“满意”为55.7%,“正常”为27%,“不满意”为1.8%,“不满意”为0.1%,“其他1.8”
垃圾分类的推进教育第一,是让市民确立干湿分类的理念,通过推进,推进垃圾干湿分类彻底改变了筛选、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处理量,提高处理效率,节约处理能源。
根据调查,市民想获得垃圾分类新闻的渠道前三位是“有线电视/广播局公益广告”、“小区分类桶的配备和标识”、“居民委员会访问推进”。 为了推进市民生活垃圾的分类减量,66.6%的回答者认为政府应该进行“组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以公益广告等形式开展垃圾分类减量的媒体分发事业”。
分类标准为什么会再次改变?
末端处理决定的前端分类,越来越多的专业分类品种出现的趋势越来越大
不仅需要参与垃圾分类的意愿,还需要科学的垃圾分类标准。 日前,上海市举办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促进方法(草案)”(以下简称“方法(草案)”)的立法听证会。
《方法(草案)》明确了新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4种。 这意味着12年间,上海的垃圾分类标准将成为第五次“变脸”。
在“方法(草案)”立法听证会上,有市民的“吐槽”:旧标准还没有习性,怎么新呢? 那么,相关标准是怎么制定的呢?
据悉上海市从上世纪末开始探索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 当时,生活垃圾的末端处理方法以填埋为主,因此上海最初试图单独收集电池等有害垃圾。
随着末端处理方法向填埋、焚烧、综合解决等多样性迅速发展,垃圾分类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厨房垃圾焚烧前需要对废玻璃进行个别分类。 因为玻璃进入焚烧炉,炉排容易粘合,引起机器故障,影响焚烧效果。 综合解决办法是用堆肥技术解决垃圾中的有机成分。 因此,2000年以后,上海采用“一市两制”分类法在焚烧场服务地区实施了“废玻璃、有害垃圾、可燃垃圾”的分类方法。 其他地区实施“可堆肥化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方法。
本世纪初,明确了上海生活垃圾的末端处理方法基本上以焚烧为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的增加,在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从2007年开始上海在居住区实行“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的分类方法。 世博会后,参考台北的例子,结合上海的实际,上海市从去年开始在居住区推进以“干湿分类”为基础的“2+x”模式。
从至今为止的分类方法的调整中可以看出,“末端处分决定前端分类”的理念是相互勾结的。 垃圾分类方法的变更实际上取决于垃圾的末端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和能力。 随着基层处置技巧
随着技术的提高,分类标准也相应调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分类品种,势头越来越大。
根据新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方法(草案)》有相应的规定:“非住宅房地产必须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包括干垃圾和湿垃圾)三种收集容器。 公共场所必须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包括干垃圾和湿垃圾)两种回收容器。 ”。
参加许多听证会的代表认为非住宅房地产和公共场所有特殊性,根据产生的垃圾种类数量,减少一部分收集容器的种类是合理可行的,但不要把干、湿垃圾的混合作为“其他垃圾”的收集容器,而是干垃圾 “公共场合设四个桶,有损美观。 市民代表孙德麟说:“建议全市垃圾箱的标识、颜色应该统一,方便市民投入。”
有必要设置分类人吗?
现在有关闭和教育的推动作用,但不能长期存在,必须归类为居民学会
位于上海市长宁区芙蓉江路103号的芙蓉小区是上海市第一个试行垃圾分类的小区之一。 记者在垃圾筒旁边看到不少老人把湿垃圾袋放在咖啡色的“湿垃圾箱”里,把塑料垃圾袋放在黑色的“干垃圾箱”里。
保养工李阿姨在垃圾旁边的房间负责二次筛选。 她说,现在小区约有三成的居民能对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其中大部分是老人。 她每隔一小时绕小区内两个垃圾厢房一周,把干湿垃圾分开,间隔稍长就不行。 每天,分离的湿垃圾(厨房垃圾)只有两个垃圾箱。
据说“方法(草案)”决定暂时、阶段性地执行分类员的辅助分类。 因此,是否设置垃圾分选员也成为听证会关注的另一个焦点。
在听证会上,很多听证代表坦言,在现在的状况下,分类员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分类员的二次筛选,一是发挥关闭的作用,二是发挥教育推进的作用”。 一位听证代表建议,分类员辅助分类制度不能长期存在,在初期阶段可以让分类员指导,但最终必须让居民学习垃圾分类。
垃圾的末端处理去哪里?
分类后的垃圾确定处理流程,混合运输环卫审查否决一票的
近万处产生的垃圾按要求分类后,如何装载、运输和处置车?
据介绍,上海市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分类处理有严格的业务要求,要求各区县环卫部门配置适合源分类诉求的分类收集运输能力,实行分类收集运输。 分类的垃圾混运是对环卫的审查中被否决的项目。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流分类处理系统逐渐完善,分类后的垃圾有比较确定的处理流程。
关于废衣物,回收事业主要依靠市场化运营模式,社会回收公司自己负责回收处置事业,公司在部分小区设置废衣物回收容器,负责快递。 截至去年10月底,上海市回收了废衣物300吨。
关于玻璃,上海市在垃圾分类居民小区设置了特别的玻璃投入容器,目前收集事业由居民自行投入,或由小区清洁工二次筛选时划分,区环卫公司将废玻璃统一运输到区中转站或集中堆积点,达到一定量后,
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荧光灯、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 收集业者在居民亲自投入小区的有害垃圾收集容器或小区清洁工进行二次筛选时进行筛选。
现在全市设置了40个有害垃圾集中收集点,区环卫公司负责把居住区的有害垃圾统一运到集中收集点,有害垃圾专业收集公司分别销售给上海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和上海电子废物交叉中心等特别处理 截止到去年10月末,全市回收运输了250吨有害垃圾。
关于湿垃圾,全市的湿垃圾(集贸易菜园垃圾分流和居民区的厨房垃圾小分类)的处理能力超过了1300吨/天。 为了提高各区县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解决能力,上海市发布了《关于湿垃圾专用回收车辆购买补助金的实施方案》。 为了解决生活垃圾处理后资源化利用的途径问题,整合环卫、绿化、林业等行业专家,开展将生活垃圾解决后的加工产物用于绿化林业土壤改良的试制研究。 集中开展生化解决机现场解决技术测试的组织制定市湿垃圾解决专业计划。
和发达城市有什么差别?
市民观念依然停留在“必须分类”,而不是“必须分类”
连续三年,上海市政府将垃圾分类作为事实上的项目,垃圾分类试验小区的范围也在扩大。 但是,从上海整体来看,这条路还很长,与“模范”台北相比,上海的垃圾分类差距依然很大。
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在地区范围、人口数量、经济快速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等客观条件方面与台北大不相同。 因为这个制度的设计、执行效果、执法价格等有很大差异。
首先,垃圾的定性和管理不同。 台北市的垃圾管理事业由政府主导,垃圾的定义有“通常垃圾”和“资源垃圾”。 台北的垃圾减量效果最集中于“资源类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由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逐步推进。
上海市的生活废弃物历来分为“废品”和“垃圾”两大系统。 其中生活垃圾的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运输处理由政府主导,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有资质的公司。 “废品”不属于“生活垃圾”的范畴,回收利用由市场主导。
其次,机构的设计不同。 上海市垃圾分类机制设计不完善,市民观念依然停留在“必须分类”,而不是“必须分类”。 处理这个问题需要经济杠杆。
在台北不接受分离的玻璃、有害垃圾、报纸等的钱,不能分离的东西需要接受钱,最终市民越细分,整个机制就越良性循环。 上海市短期征收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条件还不成熟,正在积极探索以正向激励为主的推进机制。
标题:【快讯】上海垃圾分类标准五次“变脸” 新标准将分四类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5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