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35字,读完约2分钟

为了探索海峡两岸的共同记忆,福建有“巨大的潜力”,应该“应有尽有”。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18日继续进行。福建省人大代表、漳州市聋哑学校校长陈海霞在接受中国新闻社采访时表示,每一段两岸共同的记忆都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记录了两岸共同的历程。

闽台关系源远流长,形成了海峡两岸许多共同的记忆:从严思齐、郑之龙等人的祠堂、族谱和碑帖延伸,到清代闽台官员交流和招募大量福建移民到台湾耕种的宫廷档案;从郑成功子女在福建买卖土地的地契到鼓浪屿五峰林甲建造的新庄花园;从封“海峡两岸来信”到移居台湾者及其后代的口述。

陈海霞认为,这些共同的记忆真实地反映了数百年来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交流,展现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民族感情。它们是研究海峡两岸近代经济史和社会史最原始、最珍贵的资料。

曾任福建省档案局局长的福建省人大代表丁志龙指出,目前海峡两岸的共同记忆面临着分布分散、资源流失严重、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漳州市档案部门统计不全。目前,全市现有“两岸书信”总数约为1万至1.6万封;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海峡两岸信件”面临着被破坏和丢失的危险,其中一些因拆迁重建或民间丧葬习俗而被丢失或被收购。

对此,陈海霞建议福建应率先探索海峡两岸的共同记忆,设立专项救助保护基金,启动救助保护计划。她指出,闽台双向征集活动已经启动,征集的档案已经整理、登记、扫描、消毒、修复和安全保管;组织专家评估,开展学术研究,开发和利用系列有价值的数据。

陈海霞还建议,两岸共同记忆应积极应用于国家和世界记忆名单。

丁之龙致力于“促进福建移民家庭记忆的系统化和系统化”。他说,移居台湾的福建家庭是闽台长期交流的历史见证,是促进闽台融合发展的实践者。

丁志龙建议将选择和收集与福建一家移居台湾有关的记忆相关资源列入议事日程,并制定工作计划;与闽台文化部门共同建立一个平台,共享和交流移居台湾家庭的数字资源,建立有海峡两岸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参与的研究基地,定期在海峡两岸开展学术和民间交流活动。

红砖建筑是闽台建筑的共同特征,有着共同的文化和历史渊源。福建省人大代表、厦门文学院文学编辑李晶建议推进闽台红砖建筑联合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联合申报。(记者龙敏)

责任:吉爱玲

标题:发现海峡两岸的共同记忆。福建是“有希望的”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2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