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27字,读完约11分钟
改革开放40年来,福建省在习近平同志开创的道路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村扶贫开发目标数已从百万下降到4286个;共有170多万人完成了异地扶贫搬迁改造,7200多个自然村整体搬迁...
福建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从“漫灌”到“精确滴灌”,从“输血”到“造血”。确定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为扶贫开发主战场,联系省级领导,联系省级部门,为沿海发达县提供对口支援。《关于促进准确扶贫、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福建省“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福建省农村扶贫开发办法》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加快发展。
用“刺绣”功夫准确地帮助穷人
因地制宜,因户制宜,扶贫济困。福鼎市攀西镇赤溪村是我国第一个扶贫村,该村的扶贫历程生动地诠释了福建省对精准扶贫的推进。
72岁的李显儒是福建省第一个受益项目的受益人,他于1995年从下山西自然村搬到了赤溪主村。
“以前很难搬下来!住在山坡上的茅草屋里,天空和房子里都下着大雨。村子里只有几个角落可以种植红薯。”想起下山前的生活,老人显得很严肃。
1993年,由于建设桑园水电站的需要,赤溪村完成了通往攀西镇的公路。
当时,赤溪村有408户人家,人口超过1800人,分散在山区的14个自然村。"道路修好后,镇上和赤溪的干部们计划搬迁整个村庄。"赤溪村党委书记杜说。
1995年5月,霞山溪的22名村民全部搬到赤溪中心村。
两排两层砖混结构的建筑沿着高速公路延伸,形成了今天800米长、15米宽的长安新街的原型。在接下来的20年里,赤溪村其他自然村的绝大多数村民也陆续来到这里。
杜介绍说,在政府的支持下,村民们合力建立了淡水养殖基地,养殖鳗鱼。一些村民出山到其他地方工作赚钱。2015年,当地政府与一家企业合作,帮助下山西的李显儒和其他22名村民拆除旧房,建造三层半钢筋混凝土建筑,并在一楼出租。
如何带领全村找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经过多次讨论,县、镇、村干部认为池溪山水好,九里溪风景好,靠近国家级风景名胜——太姥山,可以开发。大家达成共识:修建一条从太姥山到赤溪村的公路,从而创造一条新路。
2002年,江泰公路被修复。曾在闽东工作的庄庆斌成立了万博华旅游公司,2006年10月,公司开发的九里溪竹筏漂流正式开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系列的旅游项目如户外开发和生态蝴蝶园相继推出。赤溪村的村民支持竹筏,经营农舍,并开设专卖店...
2015年7月,雅池高速公路竣工通车。这条路连接赤溪和太姥山、九里溪和杨家溪。
随着许多高速公路的穿越,到赤溪的游客数量大幅增加:2015年为15万,去年超过20万。
如今,赤溪村有“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中国最美休闲村”等金字招牌。大约有150户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
除了发展旅游业之外,现代生态农业也做出了很好的文章。
“我们这里有1600多英亩的茶园,森林覆盖率达90%。生产的白茶品质优良,非常适合建设有机茶园,走白茶产业化之路。”从福鼎市回来的商科大学生赤溪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杜英说。
杜英是池西人。2013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如今,他的公司拥有100多英亩的生态茶园基地,推动村民们一起致富。
杜介绍说,近年来,村委会通过租赁土地、外包鱼塘、参股公司和合作社等方式,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6640元,集体收入80万元。“2015年,该村有6户23户贫困家庭,前一年还有两户。他们去年都摆脱了贫困。”他说。
像赤溪村一样,早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福建宁德等地就开始实施茅草屋下山,甚至船民上岸的搬迁工程。
自1994年以来,福建省一直将惠民工程列为民营务实工程,促进扶贫搬迁目标的扩大、规模的不断扩大、补贴标准的不断提高和形式的不断改进,同时注重改善被搬迁人员的就业、就学、医疗等生产生活条件,使被搬迁人员能够流动、稳定、致富。
目前,福建省剩余贫困家庭中,有45.76%因疾病而陷入贫困,这已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为此,福建省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机制,从2017年7月开始实施精准扶贫医疗重叠保险政策。在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原有政策的基础上,筹集资金2.4亿元,为贫困家庭增加了一项保险,进一步减轻了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负担。
任何人都不能落后
福建省有70个老区县。老区没有小康社会,全省就没有小康社会。福建省不会通过领导接触、山海合作、对口支援等措施让一个老区落后。
记者来到长汀县古镇丁煌村丁五岭,与杂货店老板丁瑞先聊了聊。他说他是这个村子的人,种了大约860亩油茶和360亩脐橙。去年,他注册了扁担山养殖公司和蕲城养殖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家庭到合作社工作赚钱。
“很香吗?”他说,他打开一桶茶油,倒了一瓶茶油给记者闻。“最近几年,我们村开始旅游,我的山茶油卖得更多。去年,它卖出了8万多元人民币。”
丁屋岭位于海拔近700米的丘陵地带,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形成了原始的乡村风格。该村被评为国家传统古村落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正在申请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村党支部书记丁说:“我们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不仅各种古老的建筑保存完好,传统工艺,如打灯笼、酿酒、编竹、泡茶、榨油等也被保存下来。它被称为客家山民原始生活的活化石,吸引了大量的画家、摄影师和学画的学生来此采风。”
古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3年以来,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编制丁煌村保护发展规划;历史建筑的保护性修复;部分通往山寨的道路将扩建为6米宽的水泥路面,建设旅游接待中心和停车场,建设垃圾焚烧池和5个卫生公厕,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
“近年来,我们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推动农村振兴的出发点。实施“景区平台+合作社+农家乐+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吸引村民加入社会。去年,景区接待游客约1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约70万元,村集体增收5万元,带动16户贫困家庭脱贫。丁对说:
少数民族的分散是福建省的一大特点。全省有19个民族乡和567个民族村,少数民族人口796,900人。他们大多在偏远山区,发展水平与省平均水平差距很大。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民尽快脱贫,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将民族乡的帮扶延伸到民族村,实现567个民族村的全覆盖;坚持整村推进,56个贫困民族村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500元的少数民族村被纳入全村第四轮扶贫开发实施范围,每村年扶持20万元。通过教育加速减贫,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建立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体系,提高资助标准。初中生每年补贴1000元,高中生每年补贴1600元...
近日,记者来到福州罗源县霍口乡胡夫村,看到绿色的花木中隐藏着黑瓦白墙的畲族民居,畲族的习俗向我走来。
胡夫村人口约700人,其中近95%是有500多年历史的畲族。“小时候,我去上学。村子里只有一条泥泞的路,花了半个多小时才到达学校。现在村子里有一条水泥路,而且这条路好多了。”胡夫村党支部书记雷说。自2013年以来,政府在胡夫村投资1000多万元,完善了道路网络建设,完成了农村安全饮用水和自来水连接工程改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他介绍说,胡夫利用生态优势,发展100亩板栗园、450亩生态蔬菜基地、1000亩竹类高产示范园等生态农业项目。近年来,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逐年增加。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贫困家庭全部脱贫。
胡夫村是中国第二批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村庄。有关方面集中力量建设胡夫畲族民俗文化村和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民俗博物馆、畲族公园、景观湖、村口广场已经建成,道路、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现在,村民们建立了寄宿家庭和农舍,出售竹笋、土鸡和其他当地产品。周末,游客聚集在这里。
扶贫道路上的党旗是红色的
不管你是否富有,看看这个分支。自2004年以来,福建省将村务公开制度作为支持贫困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省、市、县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中选拔优秀青年干部担任贫困村和村级薄弱村党组织的第一书记。每期3年,每个村每年资助20万元。实施“部门联动、资金捆绑、村干部到位”的工作机制,支持贫困村加快发展。在“一秘”单位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福建省投入各类救助资金170多亿元,扶持贫困村项目10多万个。
泰宁县大隆乡大埠村位于一个绿色的山谷中。记者来到村里的农民公园,看到一位老人坐在亭子里。“过去,在我们这里,到处都是房子,鸡舍和猪圈,脏水在地上流淌。在过去的几年里,该村统一规划,拆除旧房子,建造新房子,修复水路和泥路,种植树木和花卉。现在好多了。”老人说。
老人热情地邀请记者坐在家里。他的儿子戴桂婷说,因为他唯一的女儿生来就患有脑瘫,所以他要照顾她很长时间,不能工作挣钱。几年前他成了一个贫穷的家庭。现在他的女儿上小学了,他腾出手来为村里的巫山农业专业合作社工作,自己种了一些蘑菇。去年底他摆脱了贫困。
据报道,这个村庄有种植蘑菇的传统,并且曾经放弃种植蘑菇。2014年4月,福建日报报业集团驻村第一书记朱立南上任。经过调查研究,每个人都开始了讨论,最后每个人都决定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
“蘑菇要钱,想从银行借。但是村民们没有保证。朱利用《福建日报》的扶贫资金设立了企业担保基金,2016年,每个贫困家庭向银行借款1.2万元,向村社购买3000袋菌棒,种植蘑菇他说。
大埠村党支部书记杨步祥说:“合作社保证贫困户每袋蘑菇的纯收入不低于1元,乡政府每袋补贴1元。去年他们每个家庭的净收入至少为6000元。”
此外,大埠村还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贫困家庭脱贫。例如,该村和大隆乡农业服务中心联合建立了一个“劳动力银行”,收集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对他们进行培训,然后向企业推荐就业。合作社在基地建设和日常管理中优先聘用贫困户。给那些有自己技能的人提供经济支持。去年,大埠村19户贫困家庭全部脱贫。
记者参观了该村的蘑菇种植基地、温室和冰库。杨步翔介绍说,在这个20英亩的基地里种植了大约20万袋蘑菇。记者看到,太阳能光伏板也铺设在温室的顶部。该项目最初由大布村投资建设,资金来源为省级捆绑资金和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扶贫资金。去年,这个130千瓦的项目被接入电网发电,这将使村集体每年增加约10万元的收入。
“我们村过去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现在这个村庄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去年,村里的集体收入是19.5万元杨步翔高兴地说道。(记者黄琳斌)
编者:张嘉诚
标题:发誓铲除“贫困根源”,建设小康社会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2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