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03字,读完约7分钟

制度因素制约产业结构转型。在工业化进程中,应同步推进城市化,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大力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实现社会结构由生产向消费的转变

服务业结构性矛盾的成因

中国投资:中国似乎有一种长期重视工业而忽视服务业的倾向,形成了你们所说的“生产型”社会。原因是什么?

马小河:一般来说,在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变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有一个普遍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在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在上升。最终形成以二次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相对而言,会形成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格局,这是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变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水平转移的过程中,一般规律是二次生产比重下降,三次生产比重上升。最终形成以三大产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从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的经验来看,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处于中等收入国家阶段,产业结构的典型特征是“生产社会”,生产大于消费,出口大于进口。就中国而言,在中等收入阶段,中国产业结构的“生产社会”特征更加突出。我们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速度非常快,比重异常高,相应的服务业跟不上。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特性?第一,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各级政府在推动产业结构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转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政府促进了结构向生产结构的演变,采取了许多措施,建立了一系列激励机制,利用公共资源,组织投资,组织生产,建设园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导致二次生产,特别是制造业的快速扩张。

第二,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点发展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两端在境外的制造业发展。这些行业带动了国外的生产性服务,如设计开发、标准制定、市场服务、品牌服务等,这些都是国外的,而国内主要是进行加工制造,导致我们的制造业甚至第二产业远远领先于规模,与服务业脱节。也就是说,我们的制造业带动了国外的生产性服务业,而国内的生产性服务业却因为需求不足而滞后,导致国内制造业和服务业严重脱节。

第三,因为我们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过来,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城乡二元结构。这种体制结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分割,农村人口无法有效聚集在城市,导致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无法聚集,服务业总需求不足,导致服务业比重失灵,使得工业化在总服务量上与城市化脱节,导致服务业发展不足。

因此,中国服务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由制造业的“两头”造成的,而服务业的总量短缺是由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

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最大的优势是他们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社会转型和政治结构转型的主要阶级支撑

中国投资: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逐渐成为三大产业中的主导和主导产业。是自然过程还是政策驱动过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马小河: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历史的必然。在任何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向较高收入转变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最终占绝对比重。这是必然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服务业都占了绝对的比例。当一个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结构的转型必然会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前提条件是:一是人口已经城市化,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转向城市,如日本、韩国等。在他们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前夕,他们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所以人口集中促进了服务业比重的增加。第二,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应该鼓励和支持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一般来说,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演变过程中,中等收入群体在整个社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其中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他们有很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整个社会的主要消费者。他们的消费能力高于低收入群体,是社会转型和政治结构转型的主要阶层支撑。因此,中等收入者的增长为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从国际经验来看,任何一个贫富差距小、中等收入人口增长快、最终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国家,都可以顺利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因此,对我们的启示是,政策应该培养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以实现社会结构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

加快体制转型,扫清障碍

“中国投资”:发展服务业的目标毋庸置疑。对于地方诸侯来说,如何找准位置很重要。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服务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他们应该如何发展服务业?他们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吗?经济发达地区呢?

马晓鹤:落后地区要吸取中国过去发展的教训,走一条不同于中国过去的路。落后地区要走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只有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才能使服务业和制造业协调发展。过去我们走的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不同步的道路,工业化领先,城镇化滞后。未来落后地区要走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的道路,也就是让这两个轮子一起转。一方面要打破城镇人口聚集的制度障碍,另一方面要实施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一体化。

“中国投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会影响中国经济转型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马晓鹤: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服务业比重五年要提高4个百分点。我认为,如果不改革现有体制,不调整政策,服务业上升4个百分点的难度会更大。

服务业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过程。如果制度和政策安排与这个过程不相适应,服务业就不可能自然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工业化长期领先,城市化长期滞后的情况下,很难进行系统的体制改革,但很难通过调整某项政策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产业结构不调整,服务业就很难顺利崛起。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型遇到的问题也与服务业的滞后有关,因为如果城市人口不集聚,中等收入人口不扩大,服务业就难以快速发展,消费在需求结构中的比重也不会持续上升,从而使我国经济社会结构难以转型。

《中国投资》:现在各地都提出了发展服务业的指标,但是服务业覆盖面很广。如果把传统房地产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都纳入服务业,这个指标够不够?服务业发展质量也是问题吗?

马小河:中国现在正处于服务业大发展的时期。按照国际标准,中国服务业比同等收入国家差20分,我们制造业高15分。这是中国服务业要大发展,服务总量要增加,生产型服务业要快速发展的举措。但目前关键是体制和政策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所以瓶颈还是体制问题。必须加快体制改革,为服务业的大发展扫清障碍,为中国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创造制度条件。

标题:马晓河: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是体制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