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4字,读完约3分钟
经济观察报:你写作的初衷是什么?
张:我记得2005年左右,受舆论影响,国企改制基本停止了。有报道说中国的医疗改革基本失败了。很多人指责市场化改革,甚至否定市场化改革。这种噪音越来越大,形成了对改革的阻力。作为一名学者,我觉得有义务提醒大家从一个更加理性和建设性的角度来看待改革中的问题。在新旧体制的转换中,不能要求完美。只有认识到改革的困难,认识到改革中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才能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
经济观察:有人对你文章中提出的“既得利益者补偿理论”有很大争议。你怎么想呢?
张::需要注意的是,我的文章区分了改革和革命,含蓄地指出了改革和不改革的区别,以及改革的主要障碍和基本特征。提出“领导干部是改革中利益受损最大的人”,即改革不进行,领导干部受益最大;也可以说,改革最大的阻力一定来自领导干部;也可以说,如果一个“改革”让领导干部受益,让老百姓受损,那就不是改革,而是倒退。
在我看来,改革是一种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社会和平受益的制度调整。在中国的背景下,改革是一个不断削减政府权力、约束政府行为的过程。从本质上说,计划经济是一种“权力经济”,也就是说,权力属于政府官员,每一笔投资都由政府官员决定,每一分钱都由政府控制,甚至连生活资料都是根据官员的职位决定的。市场化改革是将权力经济转变为产权经济,将权力从官员转移到人民手中。当然现在政府的权力还是很大的,体制变革中已经形成了新的既得利益,需要不断改革,进一步降低政府部门的权力,把执政的指挥型政府变成真正的服务型政府。客观来说,没有某种形式的利益补偿,很难实现这种转变,有些权力甚至需要被赎回。而不改革的后果是停滞或倒退,甚至导致革命,结果更糟。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五年前的这种理性思考和建议,在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得到了怎样的落实?
张:坦率地说,我对过去五年的改革进展不太满意。尽管局部取得了一些进展,如许多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上市,但总体而言,市场化改革进展甚微,甚至出现倒退迹象。
问题是我们能否理性看待改革。如果没有,改革就会有意无意地误入歧途。
以公开市场和公平竞争为例。多年来,审批制度从未真正废除,而是以新的形式不断发展。原因很简单,负责审批的官员想从中受益;担心民营企业的竞争会打破国企的垄断地位,他们根本不让你进去。“非公xx条”一再颁布,说明这方面的改革停滞不前。问题在于,一些政府部门不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改革,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政策。
也有一些政策失误,可能不是来自官员的利益,但也是缺乏理性的结果。比如强制提高工资标准,劳动合同法规定就业期限,看似是在为劳动者争取利益,实则是在把一部分劳动者推向失业。再比如禁止普通企业商品涨价。直觉判断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但最终的结果是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都不利。
从这些情况来看,改革很难沿着理想的目标前进。它受到整个社会的知识、观念、权力、利益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改革的前景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理性地思考。
标题:张维迎:我对过去5年的改革进展不满意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8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