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71字,读完约5分钟
国企:在你看来,除了行业环境改善等外部条件外,中国节能近几年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王小康:首先,在国资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资委提出了“三个突出”、“四个能力建设”、“四强四优”、“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等一系列工作要求,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我国节能工作得到坚决贯彻落实。
其次,由于中国节能发展目标的正确性、战略实施的坚定性和工作思路的稳定性,我们确立了以(以节能、环保和发展新能源领域为重点)为重点的发展思路和五项承诺(即以城市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工业领域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洁技术、生态修复和生命健康为重点),旨在使中国节能成为中国最大。此后,中国的节能产业结构进行了微调,但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发展方向没有发生变化或动摇,避免了人心浮动和思想摇摆。
第三,中国的节能领导团队和骨干团队充满激情,整个团队的心态都非常好。作为企业领导者,除了管理能力之外,还要有激情,立足现实,有广阔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员工而言,我们都践行着“团结员工、和谐工作、勤奋工作”的工作心态,一直在为集团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国企:你认为中国节能乃至整个节能环保行业从过去到未来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应该怎么解决?
王小康: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受到政策法规滞后的限制,还受到市场开放程度、人们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甚至某些方面的开放程度已经超过了西方。但是国内的开放没有跟上,具体表现就是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在外国企业获取本地节能环保资源时设置不合理的障碍,影响了行业的公平有序进展。
同时,由于许多市民的节能意识滞后,对节能环保产业的认识仍然不足。比如城市垃圾处理必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填埋只是把问题留给了后代,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垃圾围城的问题。就技术而言,说垃圾焚烧产生二恶英是不公平的。事实上,垃圾处理不当会产生更多的二恶英,但科学焚烧会大大减少二恶英的数量。只要坚持技术标准和规范操作,有害气体的产生就会得到有效控制。在国际社会,垃圾焚烧也是一种发展趋势。虽然国外焚烧企业的数量在减少,但处理规模在扩大,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当然,人的意识的进步需要长期的舆论引导,中国的节能也愿意为此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企:你还指出十二五是我国节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王小康:是的,这取决于三个方面。
从宏观上看,“十二五”时期给节能环保行业带来的市场机遇是千载难逢的。初步估计,“十二五”期间,仅中国在环保、节能和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就将达到3万亿元。
在工业环境方面,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经历了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到了提升产业集中度的关键阶段。目前产业集中度不到10%,国家统计局统计范围内的1105家环保设备制造企业总产值只有700亿元。所以我预计,产业兼并重组的浪潮很快就会到来,中国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节能潜力。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节能已经获得了相当的知名度和行业内强大的专业团队,这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无形资产;中国节能综合服务能力强,很多客户对此非常重视;再者,节能环保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一次性投资大,利润回报期长。近几年投资已经到了回报期。
所以我相信,无论内外环境如何,中国的节能即将迎来最好的时机。
“国企”: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节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哪些规划?
王小康:节能环保产业涉及的产品范围很广。中国的节能工作会认真分析现有行业的特点和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发展成为行业内的前三或前四名行业。加大投入,尽快成为集团的重要业务板块,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
同时,很多省市都在争取央企投资。鉴于不同地区投资环境不同,集团实力有限,战线不宜过长。因此,中国节能将在投资环境好、合作关系好、项目收益好的地区投入有限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发重点区域市场,形成区域优势。
目前,中国的节能企业有两种类型:专业公司和区域公司。下一步,集团将要求专业公司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坚持专业管理发展模式;区域公司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综合经营特色,走“一业为主、相关多元化、区域总部”的发展道路。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合理有效的利益机制,积极促进专业公司和区域公司的相互合作和优势互补,扩大集团管理的协同效应。
“国企”:中国节能提出未来五年跻身世界一流节能环保企业行列。如何看待国际比赛?
王小康:国际竞争不仅是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巨头之间的竞争。在国际市场上,我们应该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同时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
应当指出,发达国家在支持和鼓励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通过带头制定节能环保国际标准,迫使发展中国家以高昂的成本进口其技术和设备,从而限制和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他们正试图通过新一轮的国际规则,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的集中度,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由于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将大量耗能、污染的非低碳产业转移到国外,国内市场相对饱和,必须抢占全球低碳经济市场。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节能必须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一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固有优势,尽快抢占低碳经济时代的制高点,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行业国际话语权竞争做出应有的贡献。
标题:访王小康: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6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