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4字,读完约5分钟
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张(数据图)
国企和私企的竞争类似于皇帝和大臣下棋。大臣们很难赢,但他们害怕赢。赢了比较麻烦,所以每次皇帝赢了。中国太多民营企业不敢赢,不敢和国企竞争,最后只能靠国企
编者按:
今天(1月12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在2011年经济学家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张指出,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竞争中,很少出现基于平等共赢的市场逻辑。仅靠特权就能轻易获得相关资源的国有企业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导致民营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正因为如此,大部分民营企业最后不得不选择“屈从”国企。张说,如果政府不减少对市场的过度干预,金融危机中的紧迫问题就不会得到解决。
以下是张摘自的观点。
张:
我认为我们应该回到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其实并不复杂。简单来说,一个社会财富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靠什么?一定要有分工,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不同的企业生产不同的产品,这样大家才能专注于做一件事,生产效率才能大大提高,创新才能更快的涌现;而分工靠什么呢?这取决于市场规模。市场规模越大,分工越细,技术进步发展越快。
全世界人的智商分布都是一样的。如果一百万人有一个天才,新加坡五百万人只有五个天才,中国十三亿人,我们有多少天才?有1300个天才。这个很重要。根据新增长理论,技术发明和进步的受益者可以是每个人,新技术出现后存在非竞争。蔡伦发明了造纸,可能全世界都在用。什么意思?当市场非常大的时候,这几个聪明人的所作所为可以让所有市场的所有人受益。
说到这里,我提一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我们一般占世界人口的20%到25%。按平均智商分布,我们中国人带来了世界25%左右的技术进步,工业化前可能差不多。工业化以后,我们的比重大大降低了,包括我们今天利用的很多新产品的技术创新,现在可能来自中国,肯定不成比例。我们肯定不占20%,虽然我们的人口占20%。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思考为什么中国人口占世界20%,而我们的发明却不占世界20%。这些原因是什么?
应该从经济体制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无论哪一种宗教,人们都在追求幸福,趋利避害是基本。但是我们仔细观察,人追求幸福其实有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是如何通过别人让自己开心,开心,比如偷,打,骗等。我干脆称之为强盗逻辑;第二种方式是在别人变得快乐之前,让别人快乐、幸福。我称之为市场的逻辑。
这两种逻辑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交替并存的。今天,有些人仍然通过强盗逻辑致富,有些人通过市场逻辑致富,有些人同时使用它们。
为什么这个市场逻辑这么重要?我们刚刚看到了这些技术进步。当你只让别人开心的时候,你就能变得开心。你必须为他人创造价值。企业要想赚取收入,就必须让客户满意,让他们愿意出钱。市场竞争本质上是一种可以称之为“为消费者创造剩余价值”的竞争。
哪个企业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哪个企业就能生存。这个很重要。技术进步最终会给消费者和顾客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如果两个企业按照市场逻辑竞争,哪个企业让消费者更快乐,哪个企业能更好的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越来越多。
市场逻辑很重要。一个想法的好坏有价值,谁说了算?其他人应该说了算,这个其他人就是客户。(但是)说了算的不是客户,而是自己。我们政府部门总是夸自己。你很难让他(政府)进步。政府和企业不一样。企业只有让客户满意,开心,才能赚取收入。政府不一定需要客户满意,也不一定需要老百姓满意。为什么?他是通过税收而不是价格获得这一收入的。这样就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消费者在政府占用大量资源,又有很强的收税能力的情况下,并不开心。不是说政府钱多了,消费者就开心了。
另外,在思考大学的时候,为什么中国没有与人口比例相称的发明?和我们大学有关系。现在,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不是看客户,而是看客户。目前大学评价是在教育系统内部,不是通过多,比如让我们的校友,学生,家长评价。并不是说大学完全像企业,大学做得不好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自我评价,而不是通过市场逻辑。
以上两种逻辑在历史上都有很好的经验。比如日本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用了强盗的逻辑,最后很难成功。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相继崛起。他们靠的是什么?这要看市场逻辑,所以他们的企业发展了,这两个国家就成了世界经济强国。
中国也一样。为什么中国这30年经济增长这么好?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我们让全世界的人都更快乐,因为我们生产更好更便宜的产品。我们自己变富了,积累了这么多外汇储备。
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张维迎:国企民企竞争如同皇帝和大臣下棋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2502.html